第三,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为实现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河西走廊是内陆通向西北边疆的大通道,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河西走廊的开发建设,不仅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然而,传统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生态危机。破解这个难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而风电产业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仅不会给环境造成压力,而且通过密度较大的风力发电装置作功后可使风速减缓,减轻风沙危害。同时,风电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河西走廊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现实的对策
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建设,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大,系统协调性强,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扎实有序地加以推进。
第一,抓好风能资源详查。通过测风掌握详尽的风能数据,一般都需要1—3年时间。因此,当前首先要抓住新一轮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的有利时机,开展风能资源丰富区的资源详查和综合评价,详尽掌握风能资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建立风能资源数据库,为风电场选址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第二,加快电网建设。改变当前河西电网较为薄弱的现状,是关系到风电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统筹考虑电源与电网建设,加快750千伏超高压电网工程向河西走廊的延伸,论证建设特高压直流电网向华中和华北电网送电,为河西走廊风电基地电力外输提供保障。
第三,实行风电同其他电源建设相配套。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对电网造成冲击,随着风电的大规模开发,通过建设相应规模的非风电电源以提高电网的调峰能力势在必行。在加快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我省和周边的煤炭、水力和太阳能等资源,争取实现风电和火电、水电、光电的互补,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和风电的安全输送。在风电装机容量增加到一定比例后,逐步实行跨省跨电网的大范围调峰。
第四,加强风电运行管理和就地转化的研究。为适应风电快速发展的要求,我们已着手进行全面提高风电运行管理,以及风电“直供”和就地转化的可行性研究,积极论证在风力资源富集区发展适应电源特点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载能产业,论证发展电解水制氢、高容量动力电池充电等储能产业,论证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这样,既可以减轻电网的压力,又能促进当地新兴产业的培育。
第五,加大风电设备自主创新力度。风电装备投资成本高是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是风电装备的国产化率低,特别是核心技术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必须着力提升风电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我省已在兰州理工大学建立了风力机工程研发中心,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和控制设备的研制已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完成系统集成的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已投入试运行。要充分利用国家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的政策,在风电项目招标中坚持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以市场换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能力。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有序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整合风电设备研发制造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我们在兰州、酒泉、白银等市规划了风电装备产业园,努力形成集研发、制造、认证、测试、培训、配件供应、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把甘肃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