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向/
产业链受益海上风电带动三块全新市场
尽管设备构成与陆上风电类似,但海上风电将会带动一些全新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除传统零部件之外,必备的防腐蚀涂料、专用安装船和海底电缆将成为率先启动的市场。
现阶段很少有上市公司涉猎以上环节,不过,业内研究员提醒投资者可积极关注这方面的行业动向,做好充分准备,率先加入海上风电这块蛋糕的“分食”之列。
专用安装船紧缺
对于风电行业,市场多专注于设备商环节,很少涉及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但随着行业发展进入海上,后两个环节的份量将更加凸显。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黎翔就指出,在陆上,风电场建设与风电机组的投资比例大致是3:7;而在海上,设备支出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到50%,剩余部分则投入到安装、建设、运营以及维护环节上。
而这当中,海上风电专用安装船必不可缺。海上风电机组规模大、重量高,运输、吊装都需要专用设备;且海上施工环境复杂,出现故障后风浪过大,维修人员甚至无法靠近,因此需要专用的安装和维护设备。
但是,目前海上专用安装船在国内还基本是个空白领域。记者了解到,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在安装华锐风电3MW机组时,特地花费3亿元从国外订制了一艘专用安装船。
不过,已经有企业注意到了这块市场。中船重工旗下在重庆的海装风电设备公司,已投资进入海上风电安装船的研发;江苏蛟龙重工则与美国公司共同研发建造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此外,来自江苏南通市政府网站上的信息显示,本月中旬,世界首个7000吨的海上风机一步式安装船在启东开工,建成后可运输、安装5MW以上的海上风机整机,可在浪高5米、12级风况下作业,计划将于明年7月交付使用。
海缆迎来新市场
而对于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在6月30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金风科技总工程师崔新维给出了更详细的数据:“陆上风机成本占64%,基础占16%,电网连接占11%,其他为9%;在海上,风机成本约为45%,基础占25%,电网连接占21%,安装占7%,其他为2%。”
崔新维表示,不考虑运营期间维护费用以及可能的发电量损失,同等容量下,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本要比陆地高出四成以上。高出部分除了安装船的费用,主要就是铺设海底电缆和建设海上变电站。
与陆上不同,海上机组所发电力不是走架设在空中的电网,而是通过铺设于海底的电缆传回岸上。记者从中天科技(600522,收盘价23.45元)董秘杨栋云处了解到,海底电缆技术含量比陆地所用电缆高很多,除了必备的抗海水腐蚀性之外,还要求能承受足够水压。公司虽然早有海缆产品,但应用尚局限于通信领域,现阶段市场份额较小,且国产厂商能做的不多。
从招投标结果看,海底电缆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不过,国产厂商也已经开始注意这块新兴市场,除中天科技外,另一家同处海上风电发展前沿的亨通光电(600487,收盘价27.37元),也已开始投建海底电缆生产线。
/重点公司/
整机
华锐、金风遥遥领先
国产整机厂商,目前在海上风电的进展中可分成三个梯队。
已在去年首轮海上特许权招标中拿到份额的是第一梯队,包括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上海电气;已经有海上风电样机下线的为第二梯队,代表为
湘电股份(600416,收盘价13.12元);第三梯队则是才启动前期研发工作的长征电气(600112,收盘价22.86元)和华仪电气(600290,收盘价14.56元)。
其中,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两家老牌巨头的话语权最强。去年首轮1000MW项目招标中,华锐风电拿下60%的份额,金风科技得到20%。虽然今年竞标者将较去年增多,但两家公司信心不低,金风科技方面已定下份额与去年持平的最低目标。
国内海上风电领域,以华锐风电进展最快,首个海上示范风场——上海东海大桥项目,就由公司供应全部3MW风机,其研制的国内首台6MW海上机组样机也在上月下线。华锐风电显示,公司未执行订单中有130台3MW机组;已中标未签约项目中,3MW机组数量达到1870台,另外还有5MW机组189台,6MW机组8台。
除了国内市场,华锐风电也在国外拿到海上风电订单。公司在4月份同希腊PPC电力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一个海上风场。
金风科技方面,在江苏大丰的海上风电产业化基地已正式投产,2.5MW海陆两用机组已在新疆、江苏等地实现并网发电,6MW海上专用机组的开发工作也已启动;今年将完成2.5MW机组的批量生产,以及6MW样机的整体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崔维新表示,6MW样机将在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2014年量产,同时公司还会着手进行10MW海上风机的预研。
截至2010年末,公司在手订单中已有18台2.5MW机组,1台3MW机组;已中标但未签合同订单中有579台2.5MW机组,2台3MW机组。
叶片及塔架
中材科技等进度居前
其他零部件环节,上市公司中以叶片和塔架两个环节有明显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