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还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论是转变酒泉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风,新的时期新的认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带来了新的目标新的希望和新的干劲。
为了更进一步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我们需要全面总结一期建设的经验做法,坚定信心,最终实现酒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把酒泉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建设给酒泉带来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呢?
信心更加坚定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建成,坚定了酒泉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信心。
2009年8月8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总投资额高达1200多亿元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为保证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516万千瓦的阶段性任务,2009年必须完成200万千瓦风电装机,这个装机量是之前12年总和的3.3倍。
经历了2009年冬季超强度的历练,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无数个瞬间的速度推动了整体的速度,无数个闪光的突破创造了属于酒泉新能源建设的奇迹。
截至2011年6月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完成装机550万千瓦,其中481万千瓦实现并网发电。2010年,风电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23.8亿元。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竣工,随着750千伏双回路输变电线路的建成,可满足500万千瓦电力的外送需求,酒泉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电源基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积极寻求电力消纳市场,实现风电、光电、火电、水电打捆外送。
风场建设促电网建设,促装备制造、促调峰电源建设,最后完成风电产业链,实现能源转化。这个思路在发展中得到了检验,破解了“电网等风场,风场等电网”的博弈。发展一环扣一环地推进,一个良性的倒逼机制形成。一种超前的思考在现实中铺陈开来,之前的诸多争议在发展中随之消解。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形成甘肃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这一利好政策使酒泉干部群众精神振奋、信心倍增。
酒泉风电场建设呈现出快马加鞭、你追我赶的态势。一段时间里更是以每天装机2万千瓦以上的速度增长。副省长、市委书记李建华作出了未来3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酒泉抓住了建设新能源基地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找准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资源优势的最佳结合点。
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挂牌后,华锐科技5.0兆瓦特大型风机下线,6兆瓦陆上风机开始研制,标志着全国乃至全世界陆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在酒泉率先启动;华锐科技3.0兆瓦陆上风机和金风科技2.5兆瓦大功率风机在风电场装机……
这种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干劲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酒泉速度”和“酒泉奇迹”,更加坚定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建设新能源发展的信心。
风电牵引出一个新世界
风起云涌。风电的率先出击带动了酒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9年,酒泉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三突破”:风电装机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双双突破200万千瓦和50亿元销售收入的预期目标,财政收入突破45亿元,总量比上年翻了一番。风电装机2009年新增了169万千瓦,是前12年总和的3.3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生产期不到半年的情况下达到了64亿元,占到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0%。
至2011年6月底,酒泉市风电场累计发电量达72.8亿度,累计上网70.9亿度。2010年,酒泉清洁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60.0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34.7%,吸纳就业8000余人。
在风电产业的带动下,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05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8.6亿元,增长46%;财政收入达到50.5亿元,增长12.2%;工业增加值达到173亿元,是2007年77.47亿元的2.23倍。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推动酒泉市兴办了一系列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惠民实事,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酒泉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大幅度增长,也有效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经济总量快速扩张。风电发展已成为提升我市经济实力的新亮点。按规划2015年酒泉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风力发电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加上调峰的火电收入,一年可实现销售总收入366亿元,相当于我市2008年GDP的1.5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2009年实行增值税转型后,虽然我市风电、火电分别在近10年和两年内没有增值税收入,但后期收益相当可观,特别是一旦风电设备进项税抵扣完毕,将会全面提升我市的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
酒泉工业在风电中强大
酒泉风电的跨越式发展将深刻改变酒泉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使酒泉的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酒泉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在历届各级领导的带领下,酒泉的经济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工业基础薄弱。进入新世纪以来,酒泉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受地域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各级政府虽然采取了包括制定各种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酒泉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三产业比重一直在17:47:36上下浮动,装备制造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几乎为零,是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模式。2009年发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当年销售收入就达到64亿元,引领石油化工、矿选采冶、农产品加工等其他工业支柱产业在逆境中稳步回升,体现出了强大的带动力。去年,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已突破200亿元,必将促进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工业发展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外延发展模式向清洁可再生型内涵增长模式转变。
按照《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4351”发展目标,全市将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光伏装备制造、新能源关联产业和配套服务业等四大产业,力争到2012年,园区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税收达到8亿元,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税收达到30亿元,就业人数达到5万人。可以预见,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将会在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史上甚至是全国新能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会改变酒泉未来30年的发展格局。
目前全球气候被广泛关注,引发了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浪潮,酒泉正在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身的优势培育成战略性产业。
风吹鼓了老百姓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