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8928兆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4733兆瓦,居全球第一位。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6000兆瓦,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 10月19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在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表示。中国成为世界风能大国后,风电行业如何保持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与大会讨论的热点。
风电发展路线开始清晰
10月19日,我国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在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透露了上述路线图的相关内容。
王仲颖称,未来40年我国陆地、近海、远海风电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2030-2050年,每年将新增装机约3000万千瓦。
该路线图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2030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主要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
未来风电发展的布局是:2020年以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2021-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2031-2050年,实现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虽然目前企业纷纷抢滩海上风电,但从上述布局可以看出,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仍需时日。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表示,海洋功能区划的难以协调是目前制约海上风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海上风能发展的规划还未设定,甚至推迟了。”施鹏飞说。
配额制度或于年底出台
王仲颖表示,为促进风电更好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在未来十年采取六大关键行动,第一就是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和电网保障性收购制度,相关制度有望于2011年底出台。在19日上午的会议中,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明确表示,推动风电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法制和政策环境,包括制定强制性消费的配额制政策。
“《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后,我们一直都在研究配额制。过去市场规模比较小,所以我们没有出台相关措施或制度,但现在配额制出台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至于制度能否在今年落实,现在还不好说。”
此外,对于业界关注的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问题,王仲颖也做出了回应。我国自2006年对风电实行分区域的固定电价制度,并规定风电上网电价高出脱硫燃煤电价的部分,由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支付。根据风电场与已有输电线路距离长短确定了0.01元-0.03元/千瓦的风电并网补贴标准。
“基金不会存在外界所传说的‘捉襟见肘’问题。” 王仲颖说,“预计2020年陆地风电发电成本将与煤电价格持平。”王仲颖表示,目前我国煤电价格并未反映资源的真实成本,若能真实反映,风电的发电价格将会更早低于煤电价格。政府补贴将在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随着风电成本的下降,补贴将大幅下降。
将建立风电事故报告制度
针对近期中国风电设备发生事故较多的情况,史立山表示,“我们将对风电设备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管,对企业发生的问题包括重要部件的更换、各类事故,建立报告制度,并定期公布。”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我国风电机组价格几乎以每年1000元的速度下降。在今年年初华能风电场机组招标中,1.5兆瓦风电设备招标价已从2008年年初的每千瓦6200元左右降到了4500元。
对于国产风电机组价格大幅降低的原因,业内多认为,风电行业经历了5年“井喷式”高速增长之后,产能过剩的局面开始显现。目前全国整机制造商已近百家,预计2011年总产能将达29吉瓦,但实际需求仅为15-18吉瓦。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为中标项目,不惜将价格压至底线,其他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也纷纷压价。
明阳风电首席运营官郝义国表示,目前整机厂商面临低价高成本的不利局面,主力机组进入了微利时代,基本不挣钱。
企业“价格战”之后,风电机组的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价格竞争是导致近几年国产风电整机设备及其零部件质量频频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三一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佳梁批评了目前中国部分风机的质量问题,“现在已经安装的4000万千瓦的设备存在巨大的质量风险,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风场两三年都不能交运,有的机组出厂的时候连实验台都没有。”
对于中国风电行业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现状,西门子风电政府关系总监Henning Kruse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提供高质可靠的产品,二是学会在利润太低的时候学会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