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发展仍存软肋
施鹏飞表示,2010年我国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1亿千瓦,也就是说从2011年到2020年将增加8000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800万千瓦。目前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业仅金风科技、华锐、东汽、上汽4家企业的年产能就在8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其他60多家风电企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且这还不包括国际风电巨头。
“众多风电企业扎堆进入市场,能为我国的风电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但目前我国风电市场的容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众多风电企业的需求。”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风电投资者应提高市场风险意识,慎重投资风电。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超过70家,风叶生产企业达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接近100家,从企业产能计算,已远远超过市场容量。
龙源电力集团总经理谢长军表示,众多投资者、制造企业盲目上马风电项目,引发风电市场的恶性竞争。有关部门在给风电发展加力的同时也要遏制企业盲目投资,避免一窝蜂上马项目的现象。
除了风电市场的容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致使风电市场恶性竞争外,我国风电产业自身的“硬伤”仍然存在。路琨表示,目前我国的风电企业还停留在中低端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水平,而国产兆瓦级变速恒频机组仍在研制,兆瓦级叶片、齿轮箱和发电机只是小批量生产。“我国的风电机组在控制系统、轴承、兆瓦级风机叶片、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虽然整个风电产业发展较快,但风电企业在这方面的研发生产能力不足,尤其是轴承与电控系统。”路琨表示,总体来看,国内风电技术研发仍显薄弱,风电产业链发育不完善,关键零部件产能不足,大型风电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应实行行业准入
对于风电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山东山起重工董事长樊宪国认为,当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投资过热已成定局。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应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导风电产业有序发展,比如尽快建立国家级认证机构,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等。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应认清行业现状,避免盲目投资。风电设备制造商应把企业做强做实,“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表示:“为增强我国风电技术基础研究能力,应尽快建立国家级风电技术研发机构,整合国内现有技术资源进行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应建立健全风电设备的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推动风电技术进步、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促进成本降低;应建设大型风能实验设施,支持新产品的实验和检测认证。鉴于大多数企业关键技术还处于消化吸收或完善阶段,应制定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
路琨表示,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是避免盲目投资,遏制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他同时强调,风电企业应当苦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风电市场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