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试验风场首批两台各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在2009年10月20日建成并网发电。
近一段时间,陆上风电利润的大幅缩水,让风电暴利时代渐行渐远。
半年报数据显示,华锐风电净利润同比下降48.29%,而金风科技净利润同比降幅更是达到了55%,核心零部件齿轮箱生产巨头泰胜风能净利润降幅也达52.6%,风电市场已经到了淘汰整合阶段。
就在风电企业为业绩下滑“挠头”之时,“海上风电或将引起圈海运动”、“风电业利润降低,海上风电是出路”之类报道屡见报端,大公司、小企业争相“试水”,发展海上风电似乎成为风电企业的“救命稻草”。
然而,来自政策层面的信息却并非如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指出:2020年前,我国以发展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
国家能源局在今年召开的海上风电座谈会上明确表示,到2015年,风电总并网装机容量1亿千瓦,而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500万千瓦,仅占规划总装机容量的5%。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2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30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5%。
不应该冒进
2010年6月建成的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示范风电场以及国家能源局在江苏盐城海域组织的4个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拉开了欧洲之外海上风电场开建的帷幕。然而,海上风电的发展速度,却远不及当年陆上风电“剑拔弩张”的阵势。
实际上,上海东海大桥项目在业内人士眼里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那就是一个大风车,还没有发电,海底电缆都还没有铺设过来。”京能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刘国忱告诉记者。
而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看来,上海东海大桥风电仅仅是实现了海洋风电的探索起步阶段,它只是一个政治性的工程,不考虑经济效益,能够实现并网就是业绩。
财经评论员易鹏认为,现在提出开展海上风电,对于现阶段中国风电企业还为时尚早,有炒作嫌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学会会长倪维斗认为,风电市场的主力还在陆地上。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陆地风电是稳步发展,海上风电是示范发展,示范就是不应该冒进。 “5年内海上风电200万千瓦足矣,5年之后会不会出现海上风电的‘井喷’很难说,要看成本、资源勘测以及设备腐蚀、维修等问题解决得如何。”
大连华锐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减速机厂副厂长卢守源告诉记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海上风电技术尚不成熟,还存在着海上施工难度大,发电成本太高,台风、设备腐蚀风险不可控等问题,企业不敢轻易进入。
据统计,目前全球风电总装机量为200吉瓦,只有1.8%是海上风电,其中一半在英国。即便在英国,海上风电建设也存在着很多不可控的风险,令承包商热情不高。同时,海上风电的质量问题面临挑战。
海上风电并不经济
作为清洁能源,风电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初步探明,中国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风能储量2.53亿千瓦,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千瓦,海上风能储量远远多于陆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经评估,近海浅水海域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2亿千瓦。
“这看似丰富的海上资源,实则是一种假象。”有专家认为,即便我国海上风电存在着发展空间,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在近海海域发展海上风电并不经济。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栾维新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对江苏东台、如东,上海东海大桥等风电场的论证资料分析,滩涂及浅海海域海上风电场的单位面积产值每年每平方公里约为400万元~600万元左右。而根据对福建海域的养殖效益的实证研究,养殖紫菜、海带牡蛎、网箱平均产值分别为每年每平方公里600万元~900万元、1200万元~1500万元、4500万元~7500万元。
可见,海上风电单位面积年产值仅为海水养殖年产值的1/15~1/2之间。在滩涂及浅海海域布局海上风电挤占养殖海域不具备经济合理性。
易鹏对记者说,“对地方政府而言,从海上风电所得税收很少,当前电价又低。而做港口、水产养殖都要优于海上风电的收益,现在发现做其他的东西都比做风电好。”
渤海证券分析师李新渠指出:“海上风电场的造价约为陆上风电场的2~3倍,平均发电成本也远远高于陆上风电。”
另外,滩涂及浅海海域布局海上风电必将涉及生态补偿、相关利益者赔偿、交纳海域使用金等。
从浅滩走向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