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还需凭借力
提升质量是根本
谈及如何解决目前风电制造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在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的企业家论坛上,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对记者说:“保证质量!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尤其是中国制造,谁打质量牌,谁就能走到底。”
用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的话来说就是:“这不是卖手机,这是卖一个要使用20年的重型工业设备。”他向记者表示,风电制造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技术和质量的严苛要求,应该积极杜绝以牺牲质量为前提的低价竞争。“当我们把这个行业当白菜做的时候,这一行就完了。”
吴佳梁指出,规范行业首先要从建立标准开始,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否则会留下更多的隐患。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风电装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意见》,要求着力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根据我国自然环境和特殊工况条件,改进产品设计,提高风电机组适应性。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保证材料质量。进一步提高叶片、主轴、主轴轴承和变桨轴承、增速机、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制造水平,确保风电机组质量。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组织体系。
国家能源局副局刘琦公开表示,中国要实现风电大国向强国转变,未来产业发展要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力发电量转变。
“如果说‘十一五’是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五年,那么‘十二五’将是中国风电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黎翔在接受采访时说。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规模很大,但大却不强,在技术、可靠性和开发水平上与国外企业的距离仍值得关注。
据了解,尽管我国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在过去的几年获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领域,例如,风机主轴承和风机控制软件等,自主创新程度还比较低,对国外技术和设备依赖度较高。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忙于引进技术和上生产线,然后拼命扩张产能,这是完全错误的。很多东西不是规模可以解决的。”他认为,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特别是要对核心技术形成突破,才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竞争力。
中国能源协会会长倪维斗也曾公开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行业要稳步转变,技术和研发要搞上去,要抓住风电发展的前端。中国要建设风电强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
事实上,从今年6月到8月,国家能源局已不断推出各种技术标准,发布了《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涉及风电机组状态监测、风电场电能质量、风电关键设备制造要求等方面。但专家仍认为,这些标准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风电产业的需求,国家未来需要更多的技术标准对其进行规范。
开拓风电新市场
风电设备生产商属于制造业企业,如果没有创新或开拓新市场,利润空间只会进一步下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表示,近两年企业的重点投资在陆上风电建设上,未来可以将海上风电作为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了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从立项到运营、再到研发整机和整个风电场的成功运行。”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就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他表示,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能源消耗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区域,海上风能的开发利用能够非常好地支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成长。在“十二五”期间,行业调整就要集中和分布相结合、陆地和海上相结合,同时要向经济和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变,“这是非常必要、非常明智、非常有前瞻性的一个战略调整”。
他还表示,机械行业大型化、资源的集约利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海上风电的大型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从3兆瓦、5兆瓦到6兆瓦甚至是更大规模的发展,这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内是可以验证的。”
进入2011年,中国风电产业已经出现了转型迹象。除了提高质量和研发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并且积极开拓新市场之外,风电产业还需要有更加科学开放的市场竞争和国家管控,促进行业未来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市场是标杆。企业能不能生存发展是要由市场和客户来决定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也要靠市场来检验。”韩俊良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