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祁和生亦有同感。如果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市场,“相比苦苦坚守,撤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他看来,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技术不断创新,设备质量不断提升,目前与本土风电制造商相比,外资已没有太大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质量和技术,但又有服务跟不上这一硬伤,况且其售价一直都跟本土企业有较大差距,成本也一直没能完全降下来。”
也有分析将外资制造商市场份额的大幅下滑归之为本土制造商以性价比为旗打起的价格战。近年来,随着国内大批企业的产品投向市场,在激烈竞争尤其是产能过剩情况下,风机整机的价格已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下降至2011年的3700元/千瓦以下。不断拉低的风机价格不但快速拉低了行业的毛利率,且直接推升了本土风机制造商的市场占有率。
但在中国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集团总工程师杨校生看来,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慢以及产品不能适应中国本土国情、不能跟上中国风电市场迅速变化的步伐才是背后的真相。
当中国的风电开发商一日千里,纷纷抢占风电资源、跑马圈地时,外资却忽略了这种强烈的需求,不愿大规模上马风机;当中国风力发电市场日趋成熟,机组大型化成为发展方向时,外资却固守其原有的机型,不愿将其大容量机组和技术推向中国市场;当中国政府决定试水海上风电时,外资企业却因价格和技术等因素而关上了大门;当一些地区有低温型、防风沙、防台风等特殊要求时,外资也不能像本土企业那样灵活地按需定制。
我国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国家15年才完成的风电发展之路。显然,中国风电发展的速度之快,远超乎外资制造商的想像。
而待外资一边抱怨着中国的政策支持和本地关系,一边纷纷转向大容量机组和海上风电时,经过了早期购买图纸消化吸收的本土风机制造商,已逐渐成长为可与外资相抗衡的力量——大量迅速崛起的本土制造商。
“现在市场上2.5兆瓦、3兆瓦机型基本上被联合动力、华锐风电等垄断,所以,若没有渠道,外资制造商的日子将会越来越难过。”一位熟悉风电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说。
在他看来,随着中国风电向稳步发展过渡,市场竞争向理性回归,产品技术、性能、质量等核心价值将再次受到市场重视,外资制造商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但外资制造商如果再不转型或采取其他措施及时调整策略,在当前全球经济继续下行、中国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就只能败走中国。”(记者李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