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出现了各地方和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现象。课题组根据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实地调研的情况统计,目前我国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业;约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业;另外有5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由于缺乏全国的总体区域布局和相应的宏观指导,各地方和企业无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出现了“齐抓共上”的混乱局面。
如何有效启动国内市场需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市场有效需求的强力拉动。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产品、新服务的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如在新能源领域,2005年以来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增长十分迅速,而国内的新增装机容量的增长则相对较慢,2011年我国用于太阳能发电的电池板产量已超1200万千瓦,但国内太阳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仅为22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只占同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16.95%,而这已经是近几年来的最高值。
造成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相关产品和服务成熟度不够。如目前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续航里程虽然有1003公里的纪录,但一般在200公里以内,而内燃机汽车加满油后的持续行驶里程一般超过400公里,加之电池昂贵,充电和维护系统目前都不完善,因此很难推广;又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代表的云计算服务目前还不够稳定,脱网问题时有发生等。二是相关产品和服务成本、价格过高。如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超过火电的2~3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2~5倍。三是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如我国仅在6个城市开展了新能源轿车的示范项目,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国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电池检测维护系统。要有效启动国内消费市场,除了价格之外,专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而且艰难的过程。
如何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和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关键”、“核心”环节考虑得比较多,对于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和系统安排。如我国太阳能、风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例还不足1.5%,但却出现了太阳能、风能产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这种“产能过剩”,就是由于技术和产业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结构性过剩”。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集中在电池原料和组件的生产上,风能产业的发展集中在风电机装备生产上,其发展模式主要是以成套引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外销海外市场,回笼资金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由于缺乏产业体系层面的前瞻性规划,导致我国的大型并网可再生能源电站系统集成技术和装备,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接入公共电网的统筹规划、设计集成、运行调度和安全保护技术和设备都比较缺乏,上游的很多产品无法在下游使用,出现了上游产能过剩、下游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产业生态的视角来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与措施。
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按照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组织规划实施
国务院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重规划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该规划在制定的时候考虑了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并做了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但是由于选择的产业范围广,又受规划编制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约束,规划并没能就重点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给出更具操作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