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 它清洁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另一特性是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到2005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1.1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4.24%。目前风电总装机容量不到全国总装机容量发电的0.5%,其他的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的比例就更小了。对于大型水电是否列为可再生能源,仍有争论。这样,可再生能源在电力工业占的比例就更小了。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它相对高的成本和所对应的电价。风能发电一般是传统煤电的1.5至2倍,太阳能发电更高些,可达6-10倍。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尽管近期增长较快,风电装机容量2005年增长了近60%。但与大幅快速增长的发电装机容量相比,微乎其微,比例反而更小了。以风能为例,中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据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上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的储量7.5亿千瓦。中国推动风能发电近十年了,然而收效甚微,目前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只有约126万千瓦。虽然这两年发展较快,审批的项目也比较多,但业界对风能发展仍不乐观。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焦点集中在降低成本上,这是共识。然而,过度关注成本和所需的电价,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一个误区。表现在:一是过于迫切降低成本而急切地要求设备国产化,二是对可再生能源(如风电)电价控制过紧。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必然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一点不应当怀疑。但再生能源的开发时间和速度很重要,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战略乃至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点。简单的说,无论利用不利用,风一直在吹,阳光普照。但是,煤是挖一吨少一吨,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是排放一吨多一吨。
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大规模降下来,显然需要设备国产化。但是,设备国产化有一个先引进技术或先做成市场规模,并在过程中国产化的选择。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引进技术需要政府行为和干预。除了扭曲市场之外,引进过程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谈判。相反,有了市场规模,国产化必然随之而来,且速度很快。这可以以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设备为例,笔者10年前做30万和60万电厂项目时,设备基本进口,政府并没有像现在对风机刻意要求国产化,事实是,几年前30万和60万设备已基本国产化。大市场吸引了技术,造就了中国30万和60万电力设备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控制电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能项目的电价实行特许权招标,企业则为了获取项目压低竞标电价,项目以不到0.4元/kWh中标。而根据风电的基本情况测算,除了自然条件特别好的风场,加上特别乐观的假设之外,能够达到商业要求的风电价格都应该超过0.6元/kWh。经验证明,中标企业没有想真正地按建设承诺经营这些风电场,先拿下项目,慢慢做,或等待政策,或再与政府讨价还价。当然,为装饰门面,亏本建设经营风电的,可能有,但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