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电源结构单一,系统调峰能力不足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新能源集中的“三北”地区电源结构都是以火电为主,火电装机占比达到81%(东北、华北、西北火电装机占比分别为77%、91%、65%),且多为供热机组,既没有快速跟踪负荷的天然气发电,又缺少可以灵活调峰调频的抽水蓄能电站;特别是到冬季,主要是供热机组在发电,调峰能力更差。相比而言,西班牙燃油燃气及抽水蓄能等灵活调节电源比例高达34%,是风电的1.7倍;美国灵活调节电源比例达到47%,是风电的13倍。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我国的风电利用小时数仍达到了2000小时左右,跟风电发达国家西班牙相当。舒印彪介绍,靠的是我们在智能电网建设、调度的统一管理,以及其他技术方面的工作,可以弥补调峰能力的不足。
根本解决问题,还靠特高压
舒印彪所说“其他技术”,包括加装安稳装置、无功补偿装置、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达标等技术措施;而在系统管理方面,现有条件下“千方百计消纳风电”的主要做法,就是充分发挥统一调度和大电网优势,包括深入分析风电运行规律,科学安排调度运行方式,挖掘系统调峰潜力,跨省跨区消纳风电等。但在现有大电网配置和消纳新能源潜力已经充分发挥的基础上,靠这样的挖潜、弥补,可以解决问题于一时、一地,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在蒙东、冀北,在其他风电占比较高地区,电网方面极为一致的呼声是,要根本解决新能源送出、消纳问题,还要靠特高压,以及建立在特高压网架基础上的智能电网。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我国风电出力时空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风电场同时来风的概率较小,这种特性决定了在更大范围消纳风电,风能资源的利用会更好。这样,大力推进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电网建设,通过“风火打捆”外送方式,推动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分析指出,特高压电网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大容量、远距离输送问题,更能解决现存的电源结构不合理、系统调峰能力差的问题。以冀北电网为例,建设规划中的张北—武汉特高压工程,可以实现冀北电网“风火打捆”外送,同时利用华中地区丰富的水电,形成水火互济、风水互补、风火互补的优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