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江苏如东32MW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场开工建设。该项目是龙源电力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当时,这个试验项目也成了整个行业的焦点,它的开发结果对于我国能否打开海上风电的大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时候,龙源电力还没有现在的大型施工船,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施工人员几乎天天都下海,就是为了能尽快掌握海上水文特点,探索一套良好的施工工艺。日复一日,龙源电力的施工人员不断往返于岸边和潮间带,对滩面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海缆路径、施工方案以及风机主设备运输方案。就这样,龙源电力掌握了首套潮间带风电施工工艺,摸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沿海水文、地质和海岸特点的海上风电建设道路。2010年9月28日,试验风电场项目全部竣工投产。
能够实现全球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零的突破固然令人欣喜,但是施工技术不过硬,建设工期漫长,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潮间带建设一个风机基础,混凝土基础要20天,多管桩基础要10天,而单管桩基础则会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于是,龙源电力决定在建设江苏如东150MW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一期100MW工程时,大规模应用单桩沉桩技术。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龙源电力并无国内外先进经验可循,前两次单桩沉桩垂直度误差率都远超过行业标准,无法满足风机正常运行的技术要求。当时有外国专家认定,以目前的技术根本无法将误差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以内。但是龙源电力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只要调整到基础桩在自然状态下垂直,沉桩必然成功。于是,在专家质疑的目光中,龙源电力开始了第三次单桩沉桩。
2011年8月13日,经过两个多小时、三千多下液压冲击锤的敲击,施工团队将50多米长、5米直径、几百吨重的单桩基础打入了地下40多米的位置,最终将垂直度误差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二以内,第一次完成符合行业标准的单桩基础沉桩工作,也标志着龙源电力掌握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核心技术。
从此,公司夜以继日,根据潮汐的涨落规律不断推进工程建设进度。为了保证工程进度,龙源电力施工人员长时间吃在船上,住在船上,在大海与陆地的交界地带纵横驰骋。在三个作业面进场的紧张施工下,2011年底公司成功投产一期100MW工程,保持了龙源海上风电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为行业开辟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技术之路。
龙源江苏如东150MW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共办理了75个机位的海域使用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通过合理规划,仅用58台风机就完成了150MW容量。公司经过论证,决定充分利用已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剩余17个机位安装海上风机,在不增加用海面积的前提下,增加投产容量,充分体现了“集约科学用海、提高海域使用率”的开发原则,大大提高了单位海域面积的风能开发效率。
技术创新树品牌
通过不懈的探索和成功实践,龙源电力在海风电领域的施工建设中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海上潮间带风电施工设备”、“钢管桩打桩施工设备”、“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等22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在海上(潮间带)领域开发风电的技术空白。除此以外,在海上风电领域,龙源电力还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电力建设工法1项。
一次次奖项的获得,一次次荣誉的表彰,都不断鞭策着龙源电力积极树立海上风电的品牌,成为整个行业海上风电开发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