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濒临黄海的如东县城已寒风刺骨。早晨7时许,我们搭乘一艘渔政船开始出海之旅,不断升高的海浪拍打着船的四周,船只在颠簸中航行了大约一个小时后,透过轻薄的雾气,隐隐约约地看到远处高达80米的巨型风机。
这是风机从戈壁滩、草原、荒漠走向大海的现实图景。在几乎国内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作为我国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将74台共182MW风机树立于这片如东县环港外滩上。
相较于陆上工程的快速,安装这些庞然大物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和摸索一台台海上风机安装经验一样,龙源电力希冀通过一个个风场试验摸索海上风电发展之路。“海上风电各式各样的试验都在做,风机质量及配置需要时间检验,我们要避免欧洲早期海上风电出现的一些问题。”此前,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谢长军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
“摸着石头过河”
不仅对于龙源电力,对整个风电行业而言,这也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龙源江苏如东182MW海上(潮间带)项目包括32MW试验风电场和150MW示范风电场。2008年,龙源电力开始涉足海上风电,推进如东32MW(潮间带)试验风电场,该项目于2010年9月投产。在试验风场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同年12月,龙源江苏如东150MW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获得发改委核准,分两期工程,一期工程100MW选用17台华锐3MW风机和21台西门子2.38MW风机,并与2011年6月开工,同年底投产发电;二期50MW工程选用20台金风科技(002202,股吧)2.5MW,于11月23日投产发电。
值得一提的是,为后来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选择更好的机型,32MW试验风场共选用了8个厂家的9种风机机型,几乎国内所有适用于海上风电的风机都被搬到了龙源的试验场。
“选用这么多机型肯定会提高后期维护成本,不是商业运作的方式,不能按经济指标算账。龙源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摸清国内制造商水平,为自己也为国内海上风电行业探路。”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如此评价道。
在靠近岸边的升压站里,一排并列的显示屏上标志着不同时期投产的风电场实时监控画面。其中32MW试验场的16台风机,显示为蓝色,每台风机的发电小时数和运转情况都备注在册,并会定期做出排名。
这看似是一个十分“挑剔”的做法。“海上风机比陆上要求颇高,不但要能抵御大风,防腐蚀,更重要的是故障率低。因为其维护成本太高,大约占到度电成本的25%。”国电龙源江苏海上公司总经理张钢对记者说。据该公司人士介绍,在如东风场,龙源电力专门租用渔船运送维护人员,租金成本不菲。
除了选择质量可靠的制造商,施工对龙源电力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不同于上海东海大桥项目,龙源江苏如东项目主要是在潮间带展开。潮汐受月亮影响,每天涨落两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迟一个小时左右,15天为一个周期。对于负责生产的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启海而言,掌握此规律至关重要。
“因为要在涨潮时移船运输,落潮时坐滩施工,施工人员作息和工作时间根据潮位变化不断调整。另外,施工船体庞大,移动缓慢,潮汐又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施工时间被拆散了,有效施工时间短而零碎。有可能差几分钟,就要等下一个潮位,工作进度就要耽搁一天。”沈启海介绍说。
为此,施工队专门摸索了一套独创的施工方法,比如利用吊装船移船的空隙进行单管桩附件的安装,“移船”和“辅件安装”两道工序同时进行;在吊装船移船时,在甲板上将电气设备装入底节塔筒完成预安装,同时利用吊具,在甲板上完成机舱的组装,然后在施工船移动至基础桩时,一次性完成机舱的吊装。
说起这些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沈启海颇为自豪。正是由于一个个待解的海上施工难题接踵而来,龙源电力选择了一条不同于陆上风电开发的路子。
龙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