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会战
2006年年底,贺虎第一次前往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变电站。他知道,这里将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战场。正值隆冬,贺虎眼前是一片被积雪笼罩的荒芜。作为晋东南变电站的项目经理,贺虎在这里度过了三个刻骨铭心的寒冬。
2007年冬天,罕见的冰雪灾害袭击全国,零下20多度的低温让这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提高了警惕。“混凝土要在5度以上才能凝结,所以我们给混凝土浇注基础盖了暖房,生炉子加温。”贺虎回忆,开春前的5个月里,400多个炉子在工地33个作业面热火朝天地“上岗”,为项目如期完工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8年冬天,最后一台1000千伏主变压器运抵场站。寒夜里,工人们用了6个小时将400多吨重的大家伙定位;随后,又用了24个小时才把设备安装成功。看着这台可载史册的“巨无霸”稳稳撑起晋东南变电站的一角,贺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2009年1月,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了,贺虎终于笑了:“我现在的心情很平稳,就像站里的设备一样,比预期得更好!”
“能够亲身参与特高压建设,是我们送变电人的光荣,再怎么苦,再怎么难,也一定要把它攻下来!”这是湖南送变电公司总工周孚民的话,也是所有建设者的心声。通过层层严格选拔中标工程建设的送变电队伍,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都透着一股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韧劲。
像贺虎、周孚民、付明翔一样投身特高压建设的工程人员有10万之众。来自全国500多家建设单位,铺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建设“大会战”。他们中有干了多年电建的老工程师,也有刚毕业的新兵,但对每个人来说,特高压电网建设都是“零起点”。尽管没有现成经验,建设者还是只用2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极具挑战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一次投运成功,这是世界电网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比起第一条交流线路建设的激情澎湃与斗志昂扬,±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故事,更加从容,更加淡定。
2006年,时任直流建设分公司换流站管理部主任的种芝艺第一次来到向家坝—上海直流工程的起点复龙镇,发现换流站选址在8个小山丘之间。刚下过雨的山间土路一片泥泞,工作人员临时找来一堆胶鞋,号码和左右脚都来不及分清,大家就随便套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里走。要建设先修路。待到这段蜿蜒24公里的水泥路建成,细心的种芝艺数过:“有150多道弯。”
建设者们习惯把这个工程叫“向上”。面对这条蜿蜒近2000公里、穿越八省一市,将巴蜀汩汩江水带来的电能送到上海浦东的“绿色电力走廊”,我们只能仰望,膜拜这种“向上”的力量。
如今,“向上”的力量和精神还在不断延展。
2012年1月29日,277.5米高的皖电东送特高压交流工程长江大跨越南岸跨越塔地线支架成功就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刚刚从菲律宾干完项目的王成波一回国就碰上皖电东送项目的一块“硬骨头”——38公里的线路,84基新建基础;复杂的地形,丘陵占42%,还有河网泥沼。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在11到13米深、直径仅1.9米的狭窄深坑中作业,两个人同时作业几乎转不过身子。如此境况,王成波和他的团队还是如期完成了任务。
2012年5月,黄杰打起行李,吃住在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裕隆换流站的工地上。12台换流变压器的集中运输安装,极Ⅰ低端调试都要在20天内完成。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换流站管理部的负责人,他多次到安装施工单位项目部召开专项交底会,确保安全措施逐项落实;安排专责驻守现场,跟踪解决技术问题。这些工作为工程后续进度打下了基础。7月19日,工程低端直流输电系统转入运行。
空中的绿色效益
2012年,“水电”无疑是能源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从春天开始,气象部门就预计,水情将与1998年相仿。从5月份开始,华中地区多个水电厂满发。整个夏季,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洪峰接踵而至,长江来水较上年偏丰48%,黄河来水偏丰60%。
有“水电王国”之称的四川,此时面临消纳水电的巨大压力。这个夏季四川外送水电创纪录地接近1110万千瓦,约占全省发电能力的一半。前10个月,四川电网外送电量256亿度,同比增长过半,甚至到了往年已经进入枯水期的10月份,水电仍在大发。
四川盆地“盛满了水”,要让清洁水电不浪费、不窝电,需要畅通其流——千里之外的华东和华北,成为水电流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