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风场收益与风险是开发商“走出去”必须权衡的问题。
与风机制造商“走出去”不同,风电场开发商的海外市场拓展更加谨慎。海外项目开发存在哪些风险,开发商又要掌握哪些生存法则?
一度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三一起诉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事有了最新进展。当地时间2月28日上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为该案举行首场听证会,此次庭审属于程序审查,没有进入实体的审理,双方激辩的焦点是法院是否对这起案件有管辖权。
看起来三一在美国市场的遭遇是近几年风电企业“走出去”中的个案,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其所遇到的潜在风险值得风电企业关注。
在过去几年,国内市场风机价格战四起,风机制造商纷纷选择寻找海外市场,并在海外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华锐董事长韩俊良甚至将未来五年的目标定为,海外市场收入要达到总销售收入50%。
“风机制造业在国内产能过剩,‘走出去’是今后的必由之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国际市场的运营、服务成本确实比国内高很多。我们目前在积极进行海外项目拓展,采取多种方式:一是直接销售,二是进行EPC建设,三是提供融资,四是自己投资一部分,希望今年有大的突破。”国电科环副总经理、联合动力总经理张滨泉在接受《能源》杂志采访时如此表示。
除了风机制造商看好国际市场,风电运营商们对国外风电市场也伺机而动。事实上,相较于风机制造商在海外市场到处开花的情景,风电开发商在海外投资的风电项目却屈指可数。
在海外许多风电场的设备招标会上,经常会发现中国制造商的身影。为了售出更多的风机,他们单刀直入,希望斩获更多的订单,一些制造商甚至扮演了开发商的角色——在开发好风场将自家风机安装后,将风场卖出。
那么,与制造商们相比,开发商有着怎样不同的投资维度?对于拓展海外市场的开发商而言,还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