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不透明的差价基本留在了电网,而电网真实的资产收益则是一个谜。
实际电费执行过程中有如此众多的权宜和自由裁量,与中国过去复杂的电价分类历史有关,也与中国近年来为提倡节能减排而推出的一些新举措有关,但因监管不力和新的计费方式并无相应的硬件设施匹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都变成电网企业增加利润的“加价三十六计”。
比较国内外电价,最大差别是国外通常是工业用电价格低于居民用电价格。但是,在中国则是工商业用电价格最高,次之大工业用电,居民用电价格最低。
国外电价的制定逻辑更市场化,按电压等级和用电量收费,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是用电大户,高电压等级的工业用电与低电压等级的居民用电相比,输配成本更低,因此可享受更低价格。
而形成国内这种电价局面的逻辑则复杂许多:压低居民用电价格主要是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而大工业用电量大,输送成本低,是供电企业较为重视的用户,有些地方供电部门会违反相关规定给工业企业按照优惠电价计费。
在上网侧,电价和各电厂的计划发电量分别由发改委价格司和各地方经信委等人为制定。煤电矛盾突出,上网电价不能反映燃料成本的变化,煤电联动并未有效执行,影响了发电企业生产积极性。由于“成本+利润”的定价模式,现实中不少电力工程又走上了拼命调概预算,以提高工程造价,获批高电价的老路。这增加了预测中国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后电价走向的难度,这取决于改革是否能真正引入竞争,以及竞争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接受财新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国外经验来看,在销售电价侧,如果电力改革进行得彻底,电价应该存在下降空间。电力市场化改革从英国发端,20年来逐渐在全球各国和地区推广,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用电成本。从具体的效果来看,市场的设计非常重要。英国在两次电力改革后,工业与居民用电价格均较改革前呈下降趋势,网络运营可控成本逐年下降,终端电价水平的增长率低于同期物价指数上涨幅度。
国网筑高垄断的十年
“要把账算清楚,哪些能入账,成本的透明是要做的”
2002年五号文件要求电网企业实行主辅分离,目的即在于主辅分离后,能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看得更清楚,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过网费标准。但实际上,主辅分离延宕数年,直至2011年9月,国网与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才签订主辅分离协议,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中省级(区域)公司所属的勘测设计、火电和水电施工、电力修造企业等辅业单位分离,产权目前已移交。据接近电监会的业内人士透露,最后剥离的施工辅业主要集中在发电领域,送变电相关并未剥离,国网内部也仍保留着部分设计部门。国网还收购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进军矿业、金融板块及在海外展开巨额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