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风电制造业回归理性 过半企业悄然退场

风电制造业回归理性 过半企业悄然退场

2013-03-31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数:939

  市场需求下滑、企业竞争加剧、并网困局难解……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近日笔者从国家风电信息管理中心了解到,2012年只有30多家整机制造企业有经营业绩。
  自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以近90%的年均增速急速扩张,并在2012年跃升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同时风机设备制造企业也一拥而上,在2009年形成了超过80家整机企业、年产近4000万千瓦制造能力。
  曾经的80多家企业,如今只有30家有经营业绩,剩下的企业都去哪了?多半企业悄然离场,是行业在市场机制下的理性回归,还是产能过剩危机中的积重难返?
  过半离场
  “我们以前接触过的一些市场知名度比较低、规模比较小的风机企业,现在都已经不干了。”国内一家风力发电公司总经理对笔者如是说。
  如今,受到市场需求疲软、弃风限电严重、质量问题频发等不利因素的冲击,风力发电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风机制造企业的日子更是不好过,利润大幅收缩甚至亏损已是不争的事实。
  近日,金风科技(002202,股吧)发布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约15亿元,同比降低11.83%,同时营业利润同比降低80.85%。而据华锐风电(601558,股吧)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2012年年度经营业绩预计将亏损4.9亿元。
  据了解,国内的一些风机制造企业,正面临着订单不好拿、甚至货款也收不回来的尴尬境地。
  “目前限电形势日益严峻,一些项目虽然可研报告显示年均风电利用小时数能达到2300小时,实际发电也就1800小时左右。”上述风力发电公司总经理直言,风电企业遭遇限电,都在千方百计降低投资造价,从银行贷款付给设备商显然会增加财务费用,而少付一些设备款就能降低财务费用,这个情况下自然是“能压一些肯定就会压”。
  国内一家风机企业负责人表示,风电产业链中开发商欠整机厂、整机厂欠零部件供应商,相互欠账的问题大量存在,而风机价格现在已经处于低位,企业自身都没有多少利润了,回款再不及时就很难维持。“原来的80多家制造商,现在能够生存下来还能参与招标的企业估计不到30家。”
  风向转变
  企业悄然离场,有人认为是由于风电市场的突然转向,也有人归咎于风电发展初期的“简单生产”。
  “在五六年前,我们发电企业都是捧着钱去买风机,那个时候非但不会欠钱,预付款都会给到40%,有的企业甚至连厂房还没建好,我们的预付款就已经打过去了。”上述风力发电公司总经理表示,“生产出一台风机,甚至不检测就被拉走了”。
  市场的供不应求,引发了一场风机制造业的盛世狂欢。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汽等风机制造企业迅速崛起,也引得大批企业蜂拥而至。
  “好多风机制造厂其实就只是一个组装工厂,只要从国外购买设计图纸,再把四处采购回来的电机、齿轮箱、叶片等各种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就可以卖给客户赚钱了。”一位风电业内人士对笔者表示,前期投入不多、生产过程简单、市场需求又大,引得一大批投资商对风机制造趋之若鹜,而依靠国外图纸和技术简单生产的模式,也在国内不断被复制。
  “行业发展太快,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都没有定好,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在技术上多做投入,也没有人愿意花更多力气去满足技术和性能质量的要求。”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而我国风电产业在2011年进入调整期,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新增装机容量均出现同比下降。市场需求下滑、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加剧,让风机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艰难。
  据了解,市场竞争带来了风机价格下降,从每千瓦6500元跌至3000元上下附近,企业的利润大幅跳水,许多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亏损。
  “随着国内风电的发展,在并网标准和电能质量、风机性能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不是买图纸或者依靠国外技术就能够解决的了。”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更高的技术门槛,使得一大批中小风机制造商被迫离场。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新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电力体质改革充满新的期待
阅读下文 >> 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应用市场和产业前景分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15664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