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了,为什么还要生产?
既然过剩了,为什么还要生产?一个最直接的理由是环境保护与污染问题。北京市公布的数据显示,煤烟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40%左右,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而这部分污染源主要来自燃煤发电。
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69%,发电设备中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78%,发电量中燃煤发电占83%。
2012年,我国生产原煤36.5亿吨,净进口2.7亿吨,煤炭表观消费量39.2亿吨标准煤,占全世界煤炭消费的47%,稳居世界第一。但缘及人口众多,我国年人均能耗标准煤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电力消费则只有3500度/年,只是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的一半。
“如果我国人均能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不仅能源供应难以为继,排放压力也将不堪承受。” 张国宝对此忧心忡忡。
在中国迅速成为煤炭消费大国的背后,环境压力直逼决策层。
北京某大医院的专家告诉记者,如果雾霾成为一种常态,那么7年之后,北京将成为全球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城市。
而这一考量,恰恰也是核电在中国加快发展的背后原因。中国太需要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
所谓非化石能源发电,主要包括水电、风电、核电。2012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21.4%。这个数字中,水电发电贡献最大,占全国发电量的17.4%,风力发电发展很快,但所占比例是全国发电量的2%左右,核电贡献比风电还小。
地方政府“接棒”
近些年,决策层的考虑与政策,推动了地方政府的项目热情。
从“跑马圈风”到“跑马圈海”,无数规划巨大的风电场在短时间里迅速崛起,并直接催生出“风电三峡”这一概念。
按照国家能源局最初的设想,“风电三峡”首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地。但后续的实际建设进程脱离了设想。最终几经博弈,“风电三峡”由3个增加到8个,除最初设想的三地,新疆哈密、河北、吉林、山东等5地亦跻身“三峡”之列,24个省、区建立了自己的风电场。
“很多项目闻所未闻,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为了管控“发烧的风电”,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审批政策:装机规模在5万千瓦以上的风电项目须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5万千瓦以下的需要在省区级发改委核准。
审批政策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4.95现象”。“明明是整体的项目,他非要拆分成若干个4.95万千瓦的小项目,以此规避国家审批。”中国水电(3.39,0.00,0.00%)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易跃春告诉记者,“4.95现象”不仅可以规避国家发改委审批,而且还规避了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国家电网[微博]在土地、环保、电网等方面的审批。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共核准风电场项目187个,其中“4.95万千瓦”的项目就有111个,占当年总核准量的59%。
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甚至开始了“风电大三峡”的梦想,按照该市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乌兰察布市风电装机规模要达到2400万千瓦,远远超过三峡的装机规模,而该市所在的内蒙古恰恰是现在全国弃风最为严重地区。
地方政府的冲动也使得中央政府的风电规划几易其稿。“十一五”初期,风电规划装机容量500万千瓦;2007年底,目标调整为1000万千瓦;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十二五”风电规划也几易其稿。从9000万千瓦到1亿千瓦再到1.4亿千瓦,被风电企业和地方政府“绑架”的主管部门也说不清风电到底要发展到多少,这也为弃风限电埋下了政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