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简称“《专项规划”》),引发业内的普遍关注和解读。
新能源“十年风光”的背后,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与我国很多短期内实现高速发展的行业一样,也没能绕过“跑马圈地、一哄而上、过山车”式的发展道路,即质量和效率赶不上速度和规模。新能源的良性发展要体现在并网和使用,而高效的并网和利用,追根溯源还是需回到气象资源的评估和利用上,此次《专项规划》中就提出,“目前我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评价尚不精细,风电场设计需要的长期风资源数据不完善”这一“源头”的问题。
预测准确性是关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新能源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了相关预测的研究工作,欧美国家在电场端和电网调度端都已建立了发电功率预测预报系统,而我国作为风电起步较晚的国家,对相关资源的普查和预测工作在近5年才真正启动。在今年4月初,国家能源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资料共享使用的通知》,反映出国家对新能源相关气象数据精确性的重视程度不断得到提升。
据了解,有“陆上三峡”之称的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年平均风能储量在2000万千瓦以上,而风电场投产后的实际发电量却远低于预期值,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预测准确度的问题。资源评估数据的获得有不同方式,鉴于气候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果仅靠气象预报的历史数据来推算,精确度上要打折扣。而且“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也就十年,这个时间长度没有积累足够的地观测数据,进行有效、准确的资源评估与功率预测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需要不断的优化与动态更新历史数据。”东润环能预测产品线总监万方说,但数据的优化和更新要建立在准确性和时间累计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能提供精确、持续数据的系统。
以最新一次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为例,国家气象局新安设了很多观测塔,这些新设的测风塔今后面临着大量的维护工作,万方认为,如果今后能从每个新能源电场配置的实时气象观测系统中直接拿到精确的数据,就可以不用新建测风塔,这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也避免了因数据误差导致普查失去有效性。
源头好多方受益
“由于新能源(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资源评估与发电功率预测是判定新能源项目可行性及保证电网安全的关键因素,此外,功率预测在新能源电场检修,提高利用率,预防突发事件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振海说。业内专家也表示,实时气象观测数据的积累、动态更新和跟踪研究,从宏观层面,一方面,它是新能源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源头环节,为整个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及各省、区域新能发展规划、电网发展配套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地方和相关气象单位在气象资源、数据上形成良性互补;从微观层面,则能为新能源企业在后评估、运营和投资布局规划上提供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