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检验的合资战略
简单的说,伊梅尔特上任十多年里,GE股价几乎腰斩。2008年金融危机后,GE金融也陷入低靡。压力之下,为了增厚利润、拉高股价,伊梅尔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工业领域比以前更有所作为。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提出了有机增长策略,即在不依赖并购的前提下实现增长:伊梅尔特将目光瞄准了此前GE一直开拓乏力的中国,战略是和众多大型国企合资却不控股,以期待能够迅速打开市场。
于是,在2010年,GE宣布未来三年在中国将投资20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用于成立合资企业,另外5亿美元用于研发。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GE先后与南车、沈鼓、神华、华电、西电、中航工业等众多大型国企成立了合资企业。在这些合资企业中,GE无一占有控股权。
显然,GE与哈电的合资也正是在这一大战略下进行的,如今与哈电合资不到三年就匆匆分手,对于GE来说,其中国战略可谓“出师不利”!
对于伊梅尔特来说,他似乎有必要重新去认知一个商业常识,那就是合资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稳定性非常差的安排。双方基于各自诉求而暂时的结合在一起。即便这样,双方在合资公司的控制权上,也会时有争夺。
说到控制权,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据说,韦尔奇刚刚上任GE总裁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彼得-德鲁克。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该如何控制GE下面的上千家公司?
事实证明,韦尔奇用二十年时间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如今,伊梅尔特揪心一下后,或许应该自问:我该如何控制GE那么多不占控股权的合资企业?(记者 马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