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制约因素趋于缓解
中国风电发展一直存在几个难以回避的制约因素,风资源储量不明,勘探数据不可靠;抢占风电场资源,圈而不建;风电的并网调峰难度大,且风电场普遍远离负荷中心,输电不经济。但从趋势上看,这些瓶颈有望逐一解决。
从近两年迅速增加的测风数据来看,中国可开发风资源量仍有潜力,除海上风资源存在争议外,陆地已探明的风资源量一直在增加。从2003年开始的第三次风能普查认为,技术可开发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年均风功率密度大于150W/m3),技术可开发量约297GW(表3),其中甘肃、内蒙古的风资源范围比以往的估计更广。
政府已经意识到圈而不建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明确提出:风电项目核准后两年内必须开工建设,否则将取消其建设资格,已核准项目不准擅自转让等。来自于政府的压力客观上将迫使业主加大投资到位率,加快开发速度。而随着管理的规范,前期市场的混乱局面将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小业主将逐步被清理。
由于风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风电场机组出力的波动远大于传统电厂,对电网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在中国的电力体系中,电网公司与发电公司相互独立,前者权力巨大,负责发、输、配、售的后三个环节。但电网公司目前对风电上网持排斥态度,一度认为风电负载比率不宜超过5%,但从三北地区(包括东北、西北与华北北部)电网的实际运行判断,电网的风电负载比率很可能有较大的提升。大型风电场并网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电网能否满足风电功率输送的技术条件;二是电网是否有足够的热备用容量承载风电的余缺波动(即发电中心与负荷中心的匹配)。对国家电网公司的调查显示,甘肃、内蒙古等风电大省酝酿建立特高压线路,争取解决三北风电向沿海负载中心输出的问题(一般特高压输电电压在1000KV以上,在同等功率下,特高压输电过程中的电流损耗较小,适合长距离输送)。
除直接上网外,风能与其他能源互补发电、大规模蓄能是风电的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寡头格局雏形显现
随着供求逐渐趋于平衡,风电产业格局正日渐清晰。风电场、整机、叶片及其他主要零部件行业的强弱格局已迅速确立,丝毫没有给弱小企业太多的喘息机会。
从风电场资源来看,大型电力集团的竞争力明显优于小型风电开发商(表4)。仅凭关系就能从地方政府手里获得风电场批文的“传统”模式逐渐失效,获取风资源的标准越来越高,风电场的开发和运营将更趋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