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基础研究
我国虽然风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差别很大。例如北方多高寒和沙尘暴,南方多高温、潮湿和台风,极端气候条件明显;并且还存在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这些因素在目前引进风力发电机组时考虑并不充分。因此,应针对这些极端气候条件和复杂地形开展基础研究。研究内容要重点突破风电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如哪些因素对风力发电机组有影响;影响的机理、程度和规律;解决方案和验证;设计标准和检验,为整个风电行业提供公共支撑技术。此外,此项工作应在国家支持之下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企业很难独立完成这样的研究工作,即使取得某项成果,也很难成为共享资源。企业可根据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产品转化,或者改进、改型,形成自主研发的系列中国化机型。(未完待续)
本期关键词: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
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桨叶与轮毂的连接是固定的,即当风速变化时,桨叶的迎风角度不能随之变化。这一特点给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提出了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当风速高于风轮的设计点风速即额定风速时,桨叶必须能够自动地将功率限制在额定值附近,因为风力发电机上所有材料的物理性能是有限度的,桨叶的这一特性被称为自动失速性能。二是运行中的风力发电机组在突然失去电网(突甩负载)的情况下,桨叶自身必须具备制动能力,使风力发电机组能够在大风情况下安全停机。早期的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并不具备制动能力,脱网时完全依靠安装在低速轴或高速轴上的机械刹车装置进行制动,这对于数十千瓦级机组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如果只使用机械刹车,就会对整机结构强度产生严重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桨叶制造商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研制成功了失速性能良好的风力发电机桨叶,解决了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在大风时的功率控制问题;20世纪80年代又将叶尖扰流器成功地应用在风力发电机组上,解决了在突减负载情况下的安全停机问题,使定桨距(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在近20年的风能开发利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最新推出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仍有机型采用该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