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国资质”还未得到认可,在全球市场上缺乏相应的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风电产品主要委托欧洲的机构进行检测和认证,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诸多壁垒。
如今,中国电科院具备了派发“国际通行证”的资质,出口的风电设备可以在国内进行检测认证,企业的检测成本大大降低。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副司长修炳林表示,中国电科院加入 MEASNET 组织将有力推动我国风电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谋求行业话语权风电呼吁“中国资质”
中国的风电产业起步于 80 年代中期,那时的风电项目规模小、单机容量小。90 年代开始逐渐扩大了建设规模。由于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 年之后中国的风电产业驶入了快车道,风电装机总量连续几年翻倍增长,从2007 年的 585 万千瓦增加到 2012 年的 7532万千瓦。初步估计 2013 年新增装机 1610 万千瓦,累计装机也将超过 9000 万千瓦。中国风电装机容量早已全球第一。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风电行业出现了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风电行业进入“调整期”,风电装机有所下滑,低价竞争持续。中投顾问研究员任浩宁通过评估,2012 年的综合产能闲置率 ( 指产能过剩即生产线过剩、产品过剩、风电项目过剩 ) 能达到 50%~55%。2011 年、2012 连续两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呈下降态势。
在此背景下,“走出去”成了企业消化产能的重要途径。自 2011 年以来,我国风电企业纷纷加快开辟国际市场,加大海外投资力度。《2013 年 1-6 月份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显示,2013 年国内有 5 家企业向国外出口风电机组,已发运台数为 139 台,容量达 274MW,同比增长 37%。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预计,与 2012 年全年出口 225 台 ( 容量为 430.45MW) 相比,2013 年我国风电机组出口总量有望超过同期水平。事实上海外风电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由于维斯塔斯等欧洲风电巨头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中国风电企业想“分一杯羹”并不容易。尽管中国风电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但“中国资质”尚未得到认可,在全球市场上缺乏相应的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风电产品主要委托欧洲的机构进行检测和认证,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诸多困难。
“找国外的检测机构检测产品非常麻烦,沟通不畅、流程长,我们把风电机组送出去或请国外机构人员过来检测,都需要支出很高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让公司非常被动,国外认证通常需要 1 年多到 2 年。”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战略与公共关系总监侯玉菡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