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蝴蝶效应理论”,南美洲的一只蝴蝶偶尔拍动几下翅膀,几周后,可能在美国引起一场龙卷风。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1963年提出“蝴蝶效应理论”时给出的解释是:蝴蝶振翅可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微弱气流,而微弱气流又会引起它周围的空气发生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
如果拍动的蝶之翼能连锁反应,在遥远的地方引发龙卷风,那么,当空舞动的风机叶片会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更有人把这样的类比作为反对发展风电的理由。
恐怕提出“蝴蝶效应”理论时,洛伦茨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一理论会成为人们反对开发大型风电场的论据。
的确,在过去几年里,国际上有一些声音称,大型风电场会改变所在地区的气候。影响的主要形式为,大规模风电场会抬高所在地的温度,这一点在夜间尤其明显。对此,气象学给出的解释为,夜间的近地面层大气较稳定,暖层常常位于冷层之上,但风机叶片的旋转会造成暖空气下行,冷空气上行,从而导致近地面夜间温度升高。
更有担心称,大规模风电场会改变处于其下风向远方某地的气候。我国国家气候中心赵宗慈研究员等人曾对风电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赵宗慈等人在2011年发表的研究论著中称,一些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建立大量大型风电场,例如假定全球使用风能占总能源10%以上,即全球陆地的30%— 40%和全球海洋浅水区均建有风电场,这些风电场的运行将可能造成全球变暖和风速减小。同时,作者也指出,由于试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究竟对全球气候有何种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人们的担心也有道理,毕竟,直到今天,大规模部署风电场对气候的影响也很难被精确地量化。
然而,最近在国际顶级科学刊物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却认为,风电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小。
2月11日,在线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称,对欧洲来说,即便是实现了2020年风电发展规模,风电的发展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将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