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把上一次工业革命以传统制造为基础的制造体系完全搬了过来。经过多年发展,这一体系在生产成本、竞争力、环境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正因如此,新能源的发展在中国关注度非常高。
胥和平解释说,这是因为有的国家能源结构比较理想,有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完成能源结构转型,有的国家还没有面临能源结构转型问题。“但是中国这些问题都存在,因此包括政府、学界、企业等对新能源的关注度很高。经过20年的持续努力,我们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新型核能等多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例如,我们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则强调,尽管目前新能源发展态势看好,但有个问题需要重视,“如果继续要政府提供大量补贴,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就不可能做大。从宏观经济学来讲,就是你要求补贴得越多,发电量就越小,要的补贴越少,发电量可能越大”。
技术创新与产业须结合
对于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们也给出了各自的意见。
胥和平认为,目前我国的确在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要实现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 就是说,要解决新能源技术集成和产业发展问题。过去我们从国外拿了一个成型技术,建起产业肯定就能挣钱了。但是今天你拿到新的技术,却未必能挣钱。”
胥和平还拿近年来频频暴发的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举例说,这恰好证明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已有了国际竞争力。
“以往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很多产业搞得很好,但缺乏核心关键技术。这个分析并不全面,核心技术非常重要,但光有核心技术未必能干成事。拥有配套技术、配套产业、配套市场开发,才是产业真正能发展的更重要因素。”胥和平说。
张国宝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可再生能源要得到大发展,一定要在机制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例如,是不是应逐渐减少补贴,甚至最终做到不要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