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涨幅很快。1至5月份,国际油价从最低每桶37美元一度上涨到最高每桶66美元,幅度变化相当大。特别是5月份,是近10年来单月涨幅最高的一个月份。
对于这一现象,张国宝认为,最近一段时间油价过快上涨,已经说明有些游资又进入到了油市。因为实际上原油的需求这段时间并没有大的上涨,而且在今年上半年对原油的进口中,有相当部分是有些国家看到油价比较低,在增加自己的收储,并不是在实际消耗原油。
张国宝指出,总的来看,全世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油的需求是在下降的。据有关统计资料,大概每天需求要比过去下降420万桶。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石油价格下降,OPEC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关于调整石油配额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没能够止住油价下跌的趋势。而且OPEC国家关于削减配额也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多数OPEC国家认为,现在还不宜减少石油配额。
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调整成品油价格,每吨成品油已经平均上调了400元人民币。下一步,成品油价格是否还有调整的空间,这也成为媒体记者追问的焦点。对此,张国宝只是表示,这次油价调整是根据中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机制来实施的。
热点三:GDP与用电量为何不同步?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1%,而作为经济重要“风向标”的用电量却是同比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下降之间的背离现象,成为近期国内外媒体讨论的热点。
对此,张国宝用了很长时间来解释这个问题。他首先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变化,其中第二产业增幅大幅下降,而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另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比去年同期下降。这反映在电力消费上,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减少324亿千瓦时,其中主要减少在第二产业上,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都是增加的。
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常,重工业用电大体上占工业用电的80%。一季度,轻工业生产增加了6.8%,而重工业只增长4.5%。而且,高耗能的重工业生产降幅更大,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幅下降3.61个百分点。高耗能的产业降幅很大,而那些耗能小、与民生有关的行业增长较快,这也影响了用电量。
张国宝指出,高载能产品的去库存化,也是导致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和GDP的增长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家增加投资,钢铁、有色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开始回升,但回升的需求的一部分来自于过去的库存,而不是当期的生产,也就是说一部分能耗是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