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我国东北“窝电”现象,目前东北火电利用小时数已经降至4000左右,高于丹麦和西班牙,低于德国,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情况也不算是太糟糕。从新能源发展规律看,风电等间歇性电源的发展必然降低整个系统的利用率,既包括电源,也包括输电通道。发展新能源后,绝不意味着不需要常规电源,为了弥补间歇性电源出力的不稳定性,电力系统中必须保持一定规模的可调节常规电源,在无风和风小时能够迅速补上风电的空缺。也就是说,常规火电只是在风电“表现不佳”时承担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责任,利用小时数自然会低下去。因此,随着未来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进一步发展,火电利用小时数降低将会是一个“新常态”。
在电力“新常态”下,我们的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比如我们对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的看法,传统观点下低于4000就被认为是相当不经济的,是电力供应宽松的表现。那么,“新常态”下的火电发电资产的经济账又该怎么算?仅仅靠电量电价还行不行?电力系统负荷/装机比值该多少为适宜?诸如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电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当然,对于东北“窝电”现象,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矛盾都集中到风电上,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如果把东北电网放在全国电网这个大盘子里来看,可能问题还有别的解决途径。东北电源装机富余不假,而华北华东是用电负荷中心,且未来本地发展火电空间越来越小,需要大量外来电补充供电缺口,如果东北电网能够大量供应华北华东,既能解决东北窝电问题,提高东北火电利用率,也能缓解中东部供电缺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在国家能源局《关于缓解东北地区电力供需矛盾的意见》中,提出的第一条措施就是科学规划外送通道建设,加快东北与华北华东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