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为未来几年的能源政策勾画总体框架。该计划确定了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在控煤方面,计划规定,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中国刚刚和美国签署了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控煤既是履行国际义务,也是实现国内均衡发展的需要。当然,中国的能源需求还将不断增加,为此就必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同时要继续发展核能,并在页岩油气等能源的前沿领域加快科研和开发,不断增加能源供给。
增加能源生产,向低能耗、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高清洁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走向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双赢,都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但要实现这些美好的目标,唯一的道路只能通过深入的能源体制改革。《计划》再次重申,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显然,能源战略的关键是市场的培育和扩展。
长期以来,能源一直被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因而受到的政府管制也比较严格,但战略产业不一定就需要更多管制,因为过度管制不利于其发展。比如,在油价、电价等方面,政府往往出于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目标而干预价格,这种干预很容易造成人为的低价或高价。低价会影响消费者行为,导致能源浪费,另一方面能源企业供给动力不足造成亏损,政府又给予其补贴,造成双重的效率损失;人为的高价则是让消费者对政府政策买单,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同时造成能源的多度开采,意味着一种代际的不公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应当推进价格改革,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能源领域的价格改革显然不能忽视。目前煤炭价格、石油价格都处于低位,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也不大,这正是能源价格改革的大好时机。放开价格管制,让能源回归其商品属性,政府只是扮演价格监管者的角色,才能避免各种扭曲。也无需过度担心放开价格造成涨价,因为市场化的定价无论跌涨,最终都要比政府定价具有更强的公信力。
与价格改革同样重要的是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在目前的体制之下,电力、石油等领域的能源供给仍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有的供给者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被视为一种公共服务。有的能源行业带有自然垄断特性,然而,垄断企业通常会缺乏成本约束意识,国企僵化的管理体制又会让问题加剧,所以,凡是自然垄断性质比较弱的产业或产业环节,都应充分向市场放开。比如,应当放开原油进口权方面的各种显性与隐性限制,让“三桶油”和民营石油企业展开平等竞争。
近期国际油价大跌反映的一个现实是,国际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北美日益成为一个主要的产油区,美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降低后,也可能降低对中东的安全投入,而中国相对而言会依赖更加动荡的中东地区的石油,能源安全问题日趋突出。但是,我们不能把能源安全只理解为保障石油等运输通道的安全,或者与能源生产国建立战略合作,正确的能源安全观首先应该着眼于国内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的转变。只有破除垄断,放松管制,降低企业负担,鼓励理性的能源消费行为,走向能源节约型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