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电产业做“走出去”的排头兵
中国风电产业起步较晚,从80年代开始开展的较大的风电项目多是利用国外资金,设备也以进口为主。当时的一些示范项目都是国际合作项目,而各种技术资料都以外文形式呈现,这些项目开展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风电人才,这些人成为后来国内风电大发展的基础力量。可以说中国风电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国际化的基因,这也为中国风电未来走向国际市场埋下伏笔。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风电产业加大出口力度势在必行。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国家一再强调“走出去”的重要性,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风电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也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国际竞争固然激烈,中国举全国之力,历经数十年打造出的“中国制造”,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背景和深厚的基础,风电产业应该勇于突破,争当“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的新典范。风电机组的出口和风电场的投资,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既不是单纯的资金流出而忽略实体经济,也不是单纯产品制造而忽略延伸发展。风电设备出口结合海外风电场投资,势必在产业扩张中踏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三)释放产能
中国风电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巨大产能需要释放的课题。中国2012年新增装机占亚太地区超过42%,占全球近30%,中国拥有着巨大的产能。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早在2011年,中国就在25个省份遍布着121个风电机组生产基地,即便按平均年产200MW计算,也有超过24GW的产能,而中国年新增装机容量,最多不过18GW。号称80家风电机组总装厂是夸张的说法,至少真正能够批量生产供货的厂家超过了20家,随着国内竞争的日趋激烈,“走出去”无疑是中国风电机组巨大产能的一条出路。
(四)追求差异化竞争,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
由于国内存在着巨大的风电产能,而我们的市场相对封闭,市场中买方相对有限,单一的价格竞争成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所青睐,同时似乎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这不仅仅使众多风电设备制造商不堪重负,而且将损害中国风电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阻碍风电产业水平的提升,使中国风电产业长期处在低水平阶段,也毁坏了创新的土壤。
走出国门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更加广阔的空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能资源,不同的客户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国内的企业将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不拘一格地开展市场竞争,而不必要在一根独木桥上只靠价格战来硬拼。这种多样化的竞争形式,也将促进中国风电产业综合实力的上升,风电企业和整个产业都将迎来长期、健康发展。
(五)促进企业盈利水平提高
在企业实际利益方面,一般而言,国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并没有国内如此激烈。国外市场也常常能遇到具有更好风能资源的待开发风场,而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发风场常常比国内成本低,进一步地,在风场开发之后常常又能有税收返还、绿证补贴等等资金和价格方面的支持,所有这些意味着风场开发可能得到更好的收益,风电机组常常能有比国内更好的价格。出口还能享受到中国的政策优惠,比如出口退税,整机出口能获得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出口退税,只要物流安排得当,在抵消了国际运输的费用后,还能够为企业留下较大的盈利空间。
风电机组出口必须直面的挑战
(一)更加严苛的要求
风电机组的海外销售常常面临比国内更加严苛的环境,海外客户对出口商和产品在技术、商务、法律、金融等各个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其中,产品技术首当其冲。
由于风电机组单价较高、项目投资较大、其运行环境又相当恶劣,为了确保项目的盈利性,各国用户越来越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长期的装机业绩和运行记录、尤其是在海外的运行记录,是客户考量目标机型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但中国风电行业普遍来讲,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数据。毕竟中国的风电产业大规模发展总共也没几年时间,新产品推出的时间更短。在国内市场,客户常常对新产品比较宽容,因为这是中国风电产业的现实,但在国际市场,我们将面对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其企业和产品的历史比整个中国风电产业的历史都长,客户有众多选择,必然更加挑剔和严格。
国外客户常常重视风电机组的产品认证,特别是型式认证,尤其是国际权威机构,如GL、TUV等的认证,目前中国的风电机组满足这些认证的机型很少,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产品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这些认证本身需要很长时间,而中国产品大多是新近开发机型,基本上还没来得及完成认证。国内客户并不苛求这些认证证书,但国际上主流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已经取得了成系列的权威机构产品型式认证,对我们形成直接的压力。
抛开产品本身的质量,由于没有足够的业绩支撑、没有权威的产品认证,相对于国外的主流设备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很难取得用户的充分信任,这成为我们出口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二)资金压力巨大
与第一个问题相关,由于我们是国际市场的新进参与者,而目前又不具有技术上的突出优势,为了取得订单,势必要承受客户在其他方面施加的压力。由于风电项目资金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如果客户把资金压力转嫁给中国的制造商,那将是非常沉重的财务负担。
(三)业务风险将被扩大
开展风电机组出口,产品的运输、吊装、运行维护等等业务都将跨出国门,发生在远离本土的地方。由于风电项目本来就具有涉及主体多、商业链条长、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一旦到了国外,各种风险都将被放大。具体来说,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陌生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中暗藏的风险
不同国家的法律要求、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与国内有很大不同,这些对于国内的企业还很陌生,需要慎重对待。风电项目常常具有操作环节多、周期长等特点,很多新兴风电市场常常有出口数量大、合同额高的项目,而其法制环境还不完善,更要注意风险。关税壁垒、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等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有时当地的一个用工政策,就会为项目进展带来巨大的麻烦。
有些国家和地区有着对华“双反”的倾向,有的甚至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双反”措施会对一个行业的出口形成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风电机组作为出口的大型机电产品,还需要重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需要保护;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许多风电机组型号来源都可以追溯至国外,而风电机组涉及的各种机械和电气的零部件、分系统又十分众多,在走出国门之前有必要进行仔细排查,避免未来在海外市场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各种隐患。要知道,在国外一旦有类似情况发生,无论最终裁决如何,司法保全和项目停顿就可能带来致命的损失。
2、各国商业模式各不相同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对于国内市场已经非常熟悉,走出国门后,常常不由自主地按照国内的模式认识和考虑问题。实际上,在不同的国家,不仅仅是风电项目具体开发模式各不相同,风电场的审批、电价的决定、发电量的销售、电网管理体制、税收体制、融资体制等等都不尽相同,其中很多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用中国式思维甚至无法理解。所有这些不同点导致在项目的具体操作模式上,不同的国家可能完全不同。尤其在一些细节上,“细微”的差别常常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如果对这些模式事前没有清晰的认识,就盲目地进行出口和投资,很可能使自己陷入预料之外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