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西藏的光明“扎西”
从温润舒适的江南水乡到疾风烈日的雪域高原,岁月改变的不只是张晞的面容,更是让张晞变成了西藏农牧民的光明“扎西”。这是情系光明事业的奉献和追求。
西藏8年,张晞腮上的两朵“高原红”已经让人忘记了当年那个面目清秀的南方汉子。
随着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建成投运,一度度绿色电力流入千家万户,张晞在这片疾风烈日的雪域高原留下了令常人驻足惊叹的光明印记,藏区人亲切地称他为光明“扎西”(吉祥的意思)。
这种对雪域高原光明事业的追求起步于一个人、一台车。
在前期勘测的基础上,2008年1月,张晞正式进驻西藏。他租了一辆中巴车,一个人每天穿梭于发改委、环保局、电力公司、设计公司之间,反复论证、修改、沟通、协调,解决项目核准、工程设计及落实施工单位等一系列问题。
“缺氧不能缺精神”。在西藏施工,难就难在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无常,空气稀薄、高寒缺氧,生物学家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生命禁区”。在面对高原施工难题时,张晞无暇顾及严重高原反应出现的头昏脑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带着十几个氧气袋和医生开的感冒药索性入驻施工现场,与施工单位一起研讨方案、协调设备、抢抓工期,最大限度减少恶劣天气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条件越艰苦,越能砥砺意志;环境越恶劣,越能激发奉献激情。
在西藏施工,难就难在物资匮乏。西藏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加工件及仪器仪表都必须从内地运来,运输费用昂贵且时间难以把握。
在需要的时候,张晞的角色还不仅限于“张总”,他还是小工和运输总监。设备紧缺、没有货源,张晞就带上换洗衣服直接到电池板供货厂家 “上班”。工作条件差、运输距离远,他就直接监控、掌握运输车队每个司机的手机号码,了解每一天的运输进程,实时跟进、严防死守、防止货物在中途被“截留”。
一年3个月的假期,可8年来张晞从未休满过,每年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都在330天以上。最令张晞愧疚的,是不能尽孝于常年患病的父亲的床前,是不能亲眼目睹儿子的成长瞬间。他的父亲腿脚不灵便,可他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回家乡照顾,只能给父亲网购一个轮椅。当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张晞却正在施工现场奋战。2010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面临高考压力最大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张晞带领公司刚刚开始建设龙源羊八井10兆瓦光伏电站的一年。原本打算在儿子高考前休假回家给儿子鼓劲打气的他,却只能在电话里给儿子加油。妻子到西藏探亲的假期,被他“征用”,培训员工档案管理。为了让其他员工可以放假回家团圆,8年来,好几个春节他都是带着家人在拉萨度过的。
张晞认识到,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增加资源储备。他多次带队到阿里、那曲、日喀则等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考察项目。
当在施工现场、在农牧民住地,一条条圣洁的哈达挂满张晞的脖子,挂满他们施工的车辆时,张晞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