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推动我国装备“走出去” 重构国际竞争新优势

推动我国装备“走出去” 重构国际竞争新优势

2015-02-26 来源:中国证券网 浏览数:449

  上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我国装备“走出去”工作。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旧格局正在被打破、新格局正在酝酿其雏形的复杂环境下,以大开大阖的姿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这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重构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谋求互利共赢,提升地区间合作层次、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与有效利用的必然选择。
  去年以来,中国高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携带的“中国名片”。通过高铁这个承载着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标准的综合载体,中国正在培育新时期的新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展现正在形成的新的国际竞争力。
  ——亚夫
  当前,我国装备“走出去”在高铁、核电、施工建设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仍然面临运营管理经验不够、国际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对东道国政治风险管控不足等问题。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企业“走出去”任务艰巨,承载着推动提升技术水平的责任,承载着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
  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更加注重防控政治风险,鼓励绿色对外投资,不断扩大开放的空间、提高我国经济形象,将我国国际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纵观中国对外开放30多年的历程,如今,中国已经到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装备、服务和智力输出的新阶段。推动我国具有规模、技术等优势的重大装备和富余产能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不仅是深化与扩大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机遇和抓手,还可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也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这是一个符合世情国情、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
  1.推动装备“走出去”对我国以新姿态参与国际分工有战略意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阶段。这一轮再平衡的结果是,全球经贸联系出现更加松散的倾向,世界经济的复苏对于各国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如,美国2011-2013年名义GDP增长1个百分点所创造的进口需求增长1.38个百分点,远低于2003-2008年间的2.29个百分点。因此,美国经济的复苏对我国出口带动也在减弱。
  而中亚、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众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其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滞后、制造业偏低,急需要引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为我国发挥在基础设施建设、成套设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拓展新兴市场,培育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推进高铁为代表的产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机遇。
  事实上,这一市场非常巨大,据德国咨询机构SCI最新统计,全球轨道装备行业产值从2010年的1310亿欧元增长到2012年的1430亿欧元,未来每年将保持3.4%的年均增速,预计到2018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值将突破1900亿欧元。从市场分布上,独联体、中东、南非、亚洲、南美等地区有巨量的需求空间。因此,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已成为我国装备“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变化,我国由主要面向欧美市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出口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服务,转向资本、技术、标准的输出。与此相伴生的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工制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姿态逐步地发生着变化,新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2.推动装备“走出去”对加快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有积极作用
  尽管当前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包括劳动力、融资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我国传统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削弱。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2014年,铁路机车、通信设备出口增速超过10%。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对于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以高铁为例,我国“高铁”科技含量高,且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国家以“高铁”为突破口,让高铁作为中国高科技的代表率先成功“走出去”,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出口,会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改变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认识,助推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也可以助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高铁产业涉及众多上下游产业,涉及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品。据有关专家分析,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的零部件就有10万多个,独立子系统达到260多个,其中的许多技术成果很容易转化为其他行业使用。高铁的“走出去”必将带动一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牢牢抓住“双赢”这个促进装备“走出去”的基本原则
  从产业层面看,我国的优势富余产能,需要一个出口。而企业通过“走出去”能够帮助东道国形成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完善优化其工业体系,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从金融层面看,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也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而发展中国家资金十分有限,这是其长期难以摆脱贫困陷阱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提供一定的资金担保和商业贷款,帮助其中一些国家解决资金困难、恢复国内产业活力,这样就可以在互惠互利中,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速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我国装备“走出去”的产业方向及支持政策,其中对不同行业“走出去”进行层次性、综合性部署是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
  1.多种方式推动优势产能和部分过剩产能“走出去”
  一是整合行业资源。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这表明以铁路和核电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和产业走向高端的重要标志。
  针对我国铁路核电等产业“走出去”中的竞争加剧、运营模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要整合行业资源,探索以合资、公私合营等多种投资运营方式,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
  二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转移。我国部分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从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看,很多国家还有更新或新增需求,以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行业为代表的过剩产能还大有空间。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要转变之前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的思维,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能的系统性输出及与东道国的深入结合。同时,不仅实现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技术和规则标准同步“走出去”。
  在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产能过剩行业,上下游完整生产线“走出去”意味着技术与标准的输出,是产业链和集群整体的转移,这更有利于降低企业走出去的交易成本,快速形成比较优势。中国产能充足,正在从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变成向世界提供制造业装备的大基地和吸纳各国优势产品的大市场。因此,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产品销售出去,而是要充分发挥产能优势和自有知识产权优势,做到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全覆盖。而推动中国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的核心理念,就是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
  三是探索多种方式“走出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出口,为企业以海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加快“走出去”指明了具体方式。同时指出,要提高跨国经营能力,为我国企业抓住海外发展机遇壮大为大型跨国公司埋下伏笔。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阅读下文 >> 风机润滑油的性能指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27547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