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颠覆性技术创新导致风电场投资成本多年来处于高位,从而影响了风电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2月5日,三一集团副总裁兼三一重能总经理谢志霞对记者表示。
风电技术进步仍显滞后
三一重能相关人士表示,虽然我国的风机制造能力从过去0.6兆瓦提升到现在的6兆瓦,风轮直径从70余米发展到现在的120多米,但在关键技术上并没有实现重大突破,更缺乏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风电发展的时间不长;其二是业内主要制造企业都是轻资产结构的发展模式,系统集成研发能力不足。
风电在中国兴起多年后,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风机技术和风场投资成本直接关乎着行业发展能否适应国家对风电补贴政策的调整,关系到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与投资回报率。三一重能相关人士认为,应通过融合直驱与双馈优势的技术创新、加强互联网思维下的智能优化与集成控制、提升更大发电风速范围适应能力和使用更经济高效的液压技术,让风机发电效率与发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降低“度电成本”;同时,通过对传统增速箱的技术升级、通过结构优化和材料替代的轻量化设计、通过整合资源而创新出的新型基础技术与吊装技术,降低风机的整体制造、安装成本。
三一重能对行业诟病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全产业链最大的优势是集成和协同研发能力特别强,其次是质量控制非常严格,同时,全产业链下建立起来的服务体系与零配件供应能力具有轻资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三一重能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如果客户走入三一的产业园,亲眼看到三一的投入与管理,一定会对三一充满信心。”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三一重能的触角远不止如此,甚至还提供包括风场选址、测算、建设、运营投资和设备安装等内容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
据透露,目前三一重能正在湖南宁乡建造风电场,项目规模为50兆瓦,该风场所有的风机均使用三一重能最新研发的低风速2.0兆瓦风机,预计今年夏天就能实现并网。据了解,三一重能的多项最新技术也将在这个风场进行实际应用,包括把风机的两种机型直驱风机双馈风机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技术。三一重能方面希望借此平台来提升客户对其技术的信心。
制造商要适应风电的独特模式
三一重能的前身是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这是由三一集团介入风电领域所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和成套设备制造。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2014年,三一重能新增装机容量49.45万千瓦,排名整机制造商的第14位。排名第一位的是金风科技,新增装机容量443.4万千瓦。不过,与其自身对比,三一重能新增装机比2013年翻了一倍以上。
此前的1月,三一重能刚刚中标中华能集团四个标段、近8亿元的风电订单,这是三一重能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单笔订单。而这也被外界解读为“三一重能在风电领域正强势归来”。
受风电行业周期性影响,三一重能在前几年曾陷入低谷。总结这几年三一重能在风电板块的得失,谢志霞深有感触:“风电的经营模式并非像此前三一所擅长的工程机械行业那么简单。工程机械的盈利模式是以设备销售为核心,交易周期以及投资回报周期短平快,但这种模式对于风电来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此外,初期我们对风电的特许招标权模式也不适应。”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风机设备在出售给开发商的时候有质保期的要求,再加上发货款、安装款、240款(即指风机连续运行240个小时后由开发商验收,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付款给制造商)的收款习惯,其资金周转周期要比传统的工程机械长很多,这对于重资产型、全产业链布局的三一重能来说,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的压力可想而知。
针对行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从顶层设计好企业的经营模式,打造一个集投资、咨询、设计、建设、制造和运维为一体的开放高效企业经营平台,整合集团的优势资源全力推动能源装备板块的业务发展,成为了三一的核心战略之一。
挖掘“服务”商机
有风电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曾遇到风机叶片损坏停机三四个月进行维修的事情,如果整机商不具备快速响应的服务能力,风电场利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该人士看来,“整机提供商不仅是制造商,更是服务商。后续的维护服务能力很重要。”
显然,三一重能已看到了服务潜藏的市场,全产业链的经营布局,为其提供了竞争优势,部件自制,可以实现零配件快速供应,避免机组发生故障时,出现一会找A供应商,一会找B供应商的情况发生。在业内看来,服务正是三一的核心优势之一。
三一重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有稳定的收益,三一重能也会考虑投风电场项目。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对海上风电进行技术储备。
对于海上风电,一是对风机的防潮防腐蚀性能要求很高,二是要应对极端风速,对风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也更高。更重要的是,目前海上风电安装和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还需要海底电缆输送、远程诊断控制系统等相关配套作为支撑。“我们搭建了海上风机研发中心,正着力于破解这些难题。”谢志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