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去年弃风率达近年来最低,但根本性障碍仍未消除。
根据国家能源局不久前公布的2014年风电产业监测情况,2014年弃风限电情况加快好转,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8%,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弃风率达近年来最低值。全国除新疆地区外,弃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然而,这一数据是否表明“弃风”这一顽疾已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还是仅仅是由于“小风年”所导致的偶发性结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瑞兆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弃风率下降与小风年关系并不大,最主要原因还是配套电网的建设成果开始逐步显现,对风电的输送能力得以增强等主动性措施发挥了作用。”在他看来,从长远而言,弃风率下降是必然趋势。
多举措遏制“弃风”
朱瑞兆告诉记者,“弃风”现象从2010年左右开始显现,2012年达到高峰,当年弃风率高达17%,此后开始逐年下降。
根据公开的数据,整个2013年,我国有多达162亿千瓦时风电因无法并网外送或当地消纳有限而被迫白白放弃,约占风力发电总量的一成。
为缓解这一状况,国家能源局曾于2014年上半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2014年风电并网消纳工作的通知》。
“不能说去年弃风率下降与小风年一点关系没有,但关系不大。从严格意义上讲,小风年主要指的是北方,即以北风为主的地区,而中南地区以南风为主导风向,理论上发电量并没有减少。”朱瑞兆表示。
朱瑞兆认为,风电“弃风”状况好转得益于几方面措施:一是风电场风电功率预报机制的建立;二是配套电网设施建设的加快;三是实现了就近消纳;四是加强了中南、沿海等地区的风电开发。
风电与常规电源不同,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间歇性和不可控性。风电场接入电网使电力运行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电网的供电质量产生影响。风电的大规模发展,给风电丰富地区的电网调度和电力市场管理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朱瑞兆告诉记者,对风电场输出功率进行预测是应对大规模风电对电网功率平衡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准确的风电功率预报服务可以为电力部门调度上网电力资源提供重要依据,能有效减轻风电对电网的影响,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风电场的运行效益,促进风电健康发展。目前,并网风电场都必须按规定建立起风电功率预报体系,这对于减轻“弃风”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就近消纳方式需要创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弃风”现象在风电发展较早的丹麦、荷兰等国也曾遇到过,只是没国内这么突出而已。我国风力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远离负荷中心,且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不足,无论是风资源条件还是系统调峰能力都与欧美等国差距很大,“弃风”压力格外明显。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并网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吉林和甘肃风电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仅有1501和1596小时,低于1900-2000小时盈亏平衡点。
我国规划的大型风电基地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需要通过电网通道输电到电力负荷较大的中南、沿海地区,但特高压电网建设投入巨大、工期较长。此外,相关企业虽然在研发风电储能技术,但目前成本仍然很高,难以商用。朱瑞兆认为,除了加快配套电网建设外,风电就近消纳对于减少“弃风”也很重要。
据记者了解,目前,将多余的风电转化成热能,取代燃煤锅炉实施供暖成为风电就近消纳的一个主要举措。
吉林省能源局相关人士称,当地风电资源丰富,但外送受限,“弃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正考虑加大风电供热等就地消纳措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和布尔津县已在新疆率先启动“弃风”发电供暖项目。承担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风电清洁供暖一期示范项目的华能布尔津风电分公司正从事前期的准备工作。“将企业消纳不了的多余风电收集起来,用于锅炉加热,通过固态氧化镁储热式电锅炉,将加热的水注入县城供热网管,再送到每家每户。锅炉每天只需加热8小时,就能实现24小时供暖。”华能布尔津风电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学锋表示。
然而,风电供暖运营成本较高,能否适合大规模推广难下定论。“风电供暖目前也存在争议,需要创新更多的风电就近消纳方式。”朱瑞兆说。他认为,利用风电供暖方式实现风电就近消纳也仅仅是权宜之计。
我国早期陆上风电发展的重心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这些地区因风能资源极其丰富,一时间成为风电开发商竞相追逐的热土。同时,按照当时“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规划和布局,在“三北”地区,涌现出一批大型风电基地。但2010年之后,大批风电开发企业陆续南下,由原来的北方资源富集区转向南方电力市场消纳区。朱瑞兆认为,这一转变对于缓解“弃风”压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记者表示,随着风电在能源总体格局中从“配角”到“主角”的地位转变,未来依靠的主体仍然是大型风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