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油价下跌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页岩气的开采以及页岩油的扩大生产。未来3年-5年石油价格难以再回到2013年-2014年的高价水平,高油价时代已经结束,我们给出的石油价格区间大体在45-75美元/桶之间,正常时的价格应该在50-65美元/桶之间。石油价格下跌到30-40美元/桶,是大概率事件,不排除趋向20-30美元/桶的可能。
到2015年3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最低探到 42.42美元/桶,比2014年的最高价格跌去60%。我们认为,石油价格下行并非是战略阴谋,而是金融危机后美国调整能源战略阳谋的必然结果,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实体经济产能过度扩张的自然反应。未来3年-5年石油价格难以再回到2013年-2014年的高价水平,高油价时代已经结束。当然,考虑到石油成本变化和美元汇率波动、各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尤其是投机因素和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投资缩减和生产缩减,石油生产会出现波动,价格因此也会大幅度波动,我们给出的区间大体在45-75美元/桶之间,正常时的价格应该在50-65美元/桶之间。石油价格下跌到30-40美元/桶,是大概率事件,不排除趋向 20-30美元/桶的可能。
国际供求关系变化是油价下行主因
自从2008年7月15日国际石油价格创造了147 美元/桶的历史新高之后,金融危机以来的石油时点价格再也没有创历史新高。而铁矿石、铜矿、有色金属和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在2010年-2011年都创了历史新高。尽管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交易的平均价格比危机之前创了历史新高,但时点价格没有创新高,也说明石油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量供给增加超过需求增加。比较金融危机前后的石油产量和消费需求可以看出,2011年以来全球石油产量增加逐渐大于需求增加,2012年石油绝对日产量超过了需求量,改变了过去需求增加大于产量增加的情况。2014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较为疲软。2014年全球需求增长量60万桶/日左右,而此前10年的平均年增长量达到110万桶/日左右,全球石油供应增长量则在100万桶/日左右。供给增加超过需求增加是导致油价下跌的供求因素。
石油消费下降,需求增长放缓。在石油供求关系中,区域供求结构变化也是影响石油价格下跌的重要因素。1980年-2012年,北美地区的石油消费从2200万桶/日增加到2300万桶/日,年均增长微弱,而欧洲的消费从2350万桶/日降低到1850万桶/日。只有亚太地区的消费从1050万桶/日增加到3000万桶/日,这意味着一旦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下降,石油价格就会下降。即使在最近的10年,作为石油消费主体的欧洲、北美地区的石油消费,其占全球消费比重从55%下降到45%,而其它地区的比重从45%提高到55%,二者几乎颠倒了地位。2013年以来,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亚太地区2013年与2012年比较,石油消费增长了 1.2%,而在此之前多在2%以上,甚至达到4%,2014年的石油价格下跌显然也与需求不旺关系密切。
石油供给区域结构调整。2003年欧佩克国家生产的石油占全球供应比重达40%,2008年提高到44%,此后则逐渐下降,到2013年下降到42%,非欧佩克组织石油生产增加开始超过欧佩克国家生产的石油,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石油价格高涨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石油投资和生产。尤其是美国,页岩油和致密油的生产,从危机之前的生产不足100万桶/日扩大到目前的400万桶/日以上。有分析认为,2014年美国的原油及液体产量不断提升,全年预计达到每日1150万桶,比2013年增加近140万桶/日。同期美国的石油(原油与油品)净进口量预计递减20%,全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13年的32%降至26%。大部分机构预测,2016年美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
美国石油产量的迅速扩张,不仅降低了美国的石油进口,使得美国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大大降低,而且增加了全球石油供给,成为油价下跌的重要因素。预计未来美国石油产量将继续增加,这不仅是页岩油和致密油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美国法律已经允许对近海石油开采,未来美国石油不仅进口减少,甚至出口增加,乃至成为净出口国。从美国等5国石油产量增加情况来看,过去的5年,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增长了24%,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产量没有增加。中国经济速度下行和美国石油产量增加是未来3-5年的必然趋势,供求因素的作用,使得石油价格难以再回到高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