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首先需要机制层面的创新,要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与已有政策体系更好融合,建立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经济刺激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低碳经济的评估机制,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广提供支撑。”毛如柏说,一是我国需要从经济发展层面引入绿色增长理念,通过绿色税收等措施,把支持绿色经济增长纳入到国家预算,鼓励生态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等。
二是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信息交流。
三是消除低碳发展的融资障碍,通过能源价格的杠杆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低碳技术的评价,为金融机构在低碳领域的投资提供依据。
四是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
此外,毛如柏向记者表示,中国向低碳战略转型的路径还需包含加强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引导低碳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低碳之路没有“样本”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实际上起步很早。”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向记者介绍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近年来发展很快,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增速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而且我国风力发电已连续五年翻番;我国已成为全球光伏发电的第一生产大国,而在2000年,我国的光伏发电还名不见经传。
“虽然低碳之路已经启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苏伟强调说,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将面临着比欧美发达国家大得多的困难。
“首先,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是极为繁重的。”苏伟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有1500万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2200万城市人口维持最低生活保障。
其次,中国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将会是曲折和艰难的。苏伟表示,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了70%的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都要大得多。
第三,中国的能源技术相对而言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