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 2014 年风电产业监测数据。令人略感疑惑的是 ,2013年至2014年中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与弃风率显示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了181小时,为1893小时 ;弃风率下降 4 个百分点,为 8%。按惯常理解,弃风率下降应该对平均利用小时数的上升起到反推作用,而2014年的情况竟恰得其反。据专家分析,2014 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的原因,应该更多地受到了“小风年”的影响。
其实,该专家的推论是有佐证的。本刊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2014年我国三北地区冬末和春季风速明显偏小。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14 年我国大部分地区70m高度平均风速与近10 年相比明显偏小,其中北方地区和华南大部偏小4%到8%。与2013年相比,除新疆、青藏高原外,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70m 高度平均风速偏小,其中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张北和山西等地风速偏小8% 到16%。
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区域常年以西风为主,但2014年2月至2014 年5月500 百帕环流场出现明显的异常,贝加尔湖至鄂霍次克海附近为显著的高度场正距平,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对流层底层盛行东风或偏东风,极大地削弱了气候态的西风,从而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风力明显偏小。
细分到我国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来风情况可以发现,与2013年和近10年同期相比,蒙东和吉林西部风电基地2月到6月70m高度月平均风速明显偏小 ;蒙西和河北张北风电基地1月到4月和6月70m高度月平均风速明显偏小,5月平均风速偏大 ;甘肃酒泉风电基地1月到6月和9月到11月风速均偏低 ;新疆哈密风电基地3 月、6月和9月风速明显偏低。江苏风电基地全年70m高度平均风速与2013年和近10年基本持平,山东风电基地年平均风速略偏小。
除了对风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国家气候中心还对我国2014 年8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理论可利用小时数进行了测算。
“我们选择了1.5兆瓦的风电机组数据,结合近 10 年这些地区的风速算出了理论发电小时数,并将可能存在的除风况因素以外所导致的停机时间统一按照 30% 进行折减,获得了 8 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年理论发电总小时数年变化情况。”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朱蓉解释。
2004 年至 2014 年,我国 8 个千万千瓦基地的理论发电利用小时数波动为正负 7% 之间,也就是说,最少和最多理论发电小时数的波动区间为 14%。2014 年刚好是这 11 年间理论发电小时数最低的一年,而 2013 年则刚好是最高的一年。由于 2013 年是波峰,2014 年立刻遇到了波谷,使 2014 年理论发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表现得异常明显。
同时,国家气候中心将该数据折算成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后发现,8 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贡献相对 2013 年减少了15%。减排影响最大的是河北和吉林,都超过了 20%。蒙东、蒙西均为 18%,新疆和山东分别减少了 6% 和 2%,江苏相对略好。
其实,早在国家能源局发布 2014 年风电产业监测数据之前,关于“小风年”对 2014 年风电影响的话题就已经在“2015 中国风电新春茶话会”上备受关注。其中讨论最热烈的是,如何在未来能够提前预测风电集中地区,乃至某风电场未来一年的风况、理论发电小时数和碳减排量等。也就是将这些有用的数据从“回顾”,提前到“预测”,以便业主更好地去管理风电场。
“在 2015 年之前风况的长期预报并没有如此受到关注。” 朱蓉谈到 :“因为 2014 年风特别小,使大家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