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姜楠,在2015年第1期《新能源进展》杂志上撰文,海上风电从潮间带和近海走向深海远岸将是必然趋势。现有的机组基础型式及安装技术势必不能满足新的环境要求。漂浮式基础、整体安装及自航自升式施工平台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海上风力发电的主流技术。北半球中纬度附近海域在发展深海风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及迫切需求,我国需尽早进行规划和部署相关技术及产业。 相较于陆上风力发电,海上风力发电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风速高且稳定、湍流强度小、视觉及噪声污染小、靠近负荷中心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德国、英国、丹麦等国家在发展海上风电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欧洲的装机容量约占世界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的90%,主要集中在北海、波罗的海和英吉利海峡等地[1,2]。
根据测算,距离海岸线越远,风速越大,发电量增加越明显,离岸10 km的海上风速通常比沿岸高约25%。另据统计,2010年欧洲已建成的海上风电场平均水深为17.4 m,离岸平均距离为27.1 km;2012年平均水深22m,离岸平均距离29km;而从目前正在建设、批准或规划的项目来看,平均水深和离岸距离已分别达到了215m和200km[3,4]。因此,今后随着潮间带及近海区域风电资源的开发强度逐渐饱和以及沿海地区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强烈[5],
长远来看,海上风力发电从潮间带和近海走向深海远岸将是必然趋势。一般认为,离岸距离达到50 km或水深达到50 m的风电场即可称为深海风电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