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风”驰“电”掣:中国风电企业大跨越

“风”驰“电”掣:中国风电企业大跨越

2009-07-18 来源:《前沿》 浏览数:4982

    是否只有并网才是发展风电的唯一道路?能否不并网、避开并网复杂的技术条件,找到一条简洁、有效的发展风电的新路子?
    “高新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破解这些难题,有时一味地顺势攻关,不仅问题解决不了,还会走进‘死胡同’。如果换一个角度,另辟蹊径,就可能柳暗花明。”这是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研究员谈到自己的体会。也正是这种“换位”思考,使他在风电非并网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所谓“非并网风电”,是指风电的终端负荷不是电网,而是将风电直接用于某些特殊的工业生产。世界风能协会主席Preben Maegaard将这一理论称之为风电“顾氏非并网理论”,并认为它是世界首创,为风电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风电非并网运行,可以简化风电并网运行所需的大量辅助设备,大幅降低风电场成本;特定产业使用仅经过简单处理的低廉风电,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可减轻风电并网对电网系统的影响和冲击。
    设备制造技术要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风机制造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国家研发机构、公共测试平台和标准、检测、认证体系,风机制造基础薄弱,不掌握大型风机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低。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能组装风机,还不能设计风机。由于核心技术尚未成熟,很多国产风电产品性能不是很好,设计出来的风机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企业更愿意采用国外质量有保证的产品,或者是直接购买国外风机设计公司或制造企业的产品许可证。
    西方发达国家开发风能是在已经解决了能源供给和环境问题的背景下追求更加环保的能源结构,是锦上添花,因此可以承受较高的风电成本;而中国是在能源紧缺压力下被迫开发应用新能源,同时国家财力不足,因此,中国必须找到一条降低风电成本的途径,才能使风电加速发展。
    国内风电行业刚处于成长期,风电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存在着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发电成本高、专业化人才稀缺、研发力量薄弱、核心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良等问题,风电运营企业内外部环境不佳。然而,正因为竞争格局远未定型,市场容量与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具备技术优势、关键零部件配套及充足订单储备与获取能力的风电整机企业,都有机会占据国内风电市场一席之地。
    风电设备国产化的优势,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好处。本土企业产品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还考虑了中国风电场的风资源特点,产品适合中国部分地区气温低、风腐蚀严重的风况,更适合中国风资源特点。二是能够降低风电电价。由于在风电成本中,风电设备所占比重约为70%,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的结果导致风电电价居高不下,如果改用国产设备装机成本,至少可以降低30%。与进口产品相比,本土产品有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运输费用低和不需要进口关税等方面的优势。三是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到2020年,可以建设4000万到1亿千瓦装机风电场,形成一支庞大的风电制造和服务业产业,为中国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土产品在售后服务保障等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对风力发电设备的需求将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随着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及支持力度逐渐加强,众多企业扎堆进入风电市场,大举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有的上马风机叶片,有的上马整机制造,为我国的风电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使得中国风电机组整机单机容量、产品型号、生产能力、产品布局、产品开发能力等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我国离网型中小风电机组发展现状
阅读下文 >> 风电装备制造业陷入光伏产业式困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2983&page=3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