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新能源
面对机遇与挑战,华能新能源将坚定信心,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公司装机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同步快速增长。
2015年,华能新能源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资源开发,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提前做好资源佈局,确保后续项目储备充足有效。积极做好第五批风电核准计划申报工作,加大高效益地区项目推进力度,加大空白省份项目生成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好地区光伏项目的前期佈局,加大光伏项目开发力度。研究海外投资机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道路。
2、全力推进基建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投产质量水平。精细管控项目建设,有效有序实现项目投产,确保完成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立足于规避电价调整风险,兼顾降价区域及第四类风资源区域项目的建设。
3、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已运行机组的健康水平和发电能力,寻求政策营销新突破,持续降低限电比例,努力抢发电量。继续优化资金配置,通过直接债务融资和贷款渠道的支持及合理的资金期限搭配,进一步节约财务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4、持续推进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深入推进体制创新,打造高效管理模式。完善风险内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䏃,不断提升公司竞争能力。
银星能源
2015年银星能源将加快公司发展步伐,在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全面强化风电经营管控,提升风电盈利能力,做大做强风力发电产业,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业市场化改革,积极拓展检修应用工程服务,加快项目建设与开发,加大新能源项目的储备,实现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一)强化经营管控,提升发电产业盈利能力
银星能源将新能源发电产业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坚持以电为本。在资产与管理整合、扩产扩能、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风电产业经营模式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真正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均衡发展。
(二)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激活装备制造产业
银星能源将继续按照“目标管理、公开竞聘、风险抵押、授权经营”的操作模式,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以更为开放灵活的方式,持续、深入对装备制造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积极打造精品,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和产品,逐步建立在装备制造产业内的替补产品或新业务。
银星能源还将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制造的厂房、设备、人才、技术等要素,发挥两个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积极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寻求或研发甚至引进新领域内的装备产品。
(三)拓展检修工程服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国内风电机组投运规模逐年扩大和运行时间不断增加,检修运维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已经拥有百万风电基础,因此,公司将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拓展检修工程服务业务,在做好内部检修服务业务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发电运维、检修及风电机组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配套服务业务,打造成为宁夏最大的综合检修维护基地。
(四)加快项目建设与开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015年银星能源将不遗余力、不失时机地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扩大发电产业规模。一是要抓好在建项目及续建项目工作,确保在建工程早日投产发挥效益。二是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储备尽可能多的优质新能源项目资源,实现未来滚动发展。三是加强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建立重大问题随时报告制和终身追究制,重点做好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原则,统筹做好项目立项、前期、基建、投运等各阶段的工作,确保项目如期保质完成,并尽快发挥产能,实现经济效益。
(五)发挥融资平台功能,强化资金运作和管理能力
从目前来看,2015年银星能源资金压力仍将很大。为此,将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积极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平台功能,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项目融资。同时,加强资金管控能力,抓好财务资金预算和资金计划工作,严格预算的刚性,提高资金计划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加快资金回笼,减少资金占用,保障正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
(六)深化内部管理,提升经营管控水平
2015年,银星能源将进一步加强对标,强化基础管理,切实提升经营管控水平。一是加大安全环保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红线管理。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实行质量监管责任制和精益生产管理,建立从原材料入厂检测到产品出厂检验全过程控制。三是强化成本费用管控力度,确保各项成本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同时要继续细化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严控工程建设成本。四是优化组织机构和员工配置,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精简组织机构,稳妥做好机构调整和员工优化配置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五是持续改进和完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营销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探索实行全员风险抵押经营制,使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与企业效益相挂钩,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六是强化内部风险管控,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及防范意识,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努力降低合同及法律诉讼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