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浮夸、浮躁的社会风气,是阻挠中国制造升级的外部因素,那么,没有保持好节奏,陷入客户标准、需求中无法自拔,这应该归咎于企业本身。众所周知,Made in China之所以世界闻名,最重要的标签就是“高效率,吃苦精神强大”,网上常常流出一些关于制造业的故事,最具审美性的就是那些加班加点,大半夜不睡觉地搞生产的事儿。
这种精神固然让人钦佩,也是我们一贯的传统,事实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但显然,勤奋精神并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未来工业4.0时代,也不可能再靠“勤奋”重整雄风,毕竟,物质决定意识,那些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才是根本,现代系统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
过去10年,我们依靠人口红利、环境资源在短期之内创造了虚弱的辉煌,但同时也放弃了品牌溢价能力。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客户时,中国制造能做的只能是不断妥协利润,为了生存,只能转过头来严苛地控制成本,自虐地提高效率,而且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去应付客户的订单。
拿富士康为例,他们已经是世界顶级的制造业,在人员规模上更是全球TOP1,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技术专利,而且他们在心态上也比较淡定,总裁郭台铭曾对外宣称:绝对不涉足房地产领域,这使得其能不断应对挑战,手机的王座已经由诺基亚迁移到苹果了,代工之王的位置却无人能撼动。
但面对苹果巨大的订单时,富士康也会感到疲倦,需要全神贯注地工作来满足订单需求,客户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升级的节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郭台铭于2011年喊出来“百万机器人”的计划,如今三年期限已到,该计划并没有变现,我相信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但客户订单也绝对会有影响。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苹果严苛的标准以及巨大的需求,正让整个产业链缓慢升级,为了吞下巨大的订单,企业也不得不选择升级,或者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可问题在于,只有具备实力的企业才能享受到这种“严苛”,更多的企业只是把自己逼疯之后,轰然倒地。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就查一查春节前后的新闻网页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