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兴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的范围扩大和普遍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以发达国家为主,进入到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齐头并进的阶段。
当前,
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倡导绿色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战略行动的共同焦点。
日前,第四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发布的《世界
能源发展报告2015》指出,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兴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的范围扩大和普遍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以发达国家为主,进入到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齐头并进的阶段。
可再生能源成为共同选择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5》指出,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尽管在过去几年,一些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出现了波折,但从全球趋势分析,发展可再生能源仍然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和电力发展的重点。
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22%,预计到2030年将取代煤炭成为最大的发电能源。其中,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计划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在总电力消耗中的占比达到10%,2020年达到20%以上。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后,加大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力度,并遵循能源多元化及分散化供应的原则,在未来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中,可再生能源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欧盟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早的地区,并已经发挥重要的替代能源作用,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13年欧盟提出修改《国家援助指南》,要求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将可再生能源推向市场,特别是取消对“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资支持,其中许多欧洲国家下调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力度。尽管如此,欧盟仍然形成了一个量化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远期目标,即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7%。
我国可再生能源问题突出
我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最大的国家,无论是装备制造能力,还是产业规模,都在迅速壮大,并逐步走向世界。由于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高品质能源的过程具有产业链长、跨领域等特点,相关产业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2014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已高达33.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5.6%,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点。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5》认为,伴随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必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保障能源供给、节能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开始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是限电问题日益突出,不仅降低了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造成了大量绿色能源的浪费,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二是《可再生能源法》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执行刚性,造成制度难落实,直接后果就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弃风”、“弃水”、“弃光”。三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职能分布在科技、发改、农林、财政、水利等多个政府部门,这些部门从各自的职能角度出发制定政策,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各类政策在实施中出现严重冲突,政策执行效果大受影响。四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与电力规划和能源规划协调不足,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难以外送及并网难的局面。同时,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地方政府相关规划目标之间协调不足,造成产业发展无序、项目盲目布局、同业间恶性竞争等现象,甚至出现以各大开发商“圈风”、“圈水”、“圈秸秆”为特征的圈地运动。五是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转为可再生能源基金后,由于缺乏新的资金来源,补贴资金不足困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将发展成为一种制约产业发展的常态化因素。
应扎实推进能源革命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5》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较快发展,但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以需定供”的能源供应模式,导致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急剧扩大,能源资源、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空前凸显,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表现为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5》建议,我国应该扎实推进能源革命进程。一是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煤炭行业改革步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能源结构改革促进环境改善。二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积极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并重点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结构优化。三是加强能源开采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能源技术产业带动作用。四是加快能源体制改革,尤其是能源定价机制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五是抓住能源大国博弈和“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在世界能源领域谋求更为有力的话语权,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促成公平有序的国际能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