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品质差距。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在瑞典三期的风机2.1MW110开始发货。到3月份第一批发到瑞典北部的一个风场并开始安装、调试,但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可能要到年底了。18个人的团队在冰天雪地里工作了这么长时间。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在国内早就安装调试完了,但在瑞典不行。我们销售的是产品,产品的本质是品质,从这一点上我看到了中国标准和国外标准的差距,也看到东西方的差距。我们属于央企,有一些体制上的弊病,尤其是在竞争性行业里反应慢,但也正是因为反应慢,我们显得很执着、很固执。
作为经历了中国风电10年起起落落的企业,我们感受非常深,我们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相信通过努力,东 方电气、中国的风电设备一定能够代表世界级的水平。
远景能源董事长张雷:我感觉这个问题并不难,而且我们就要坚持低价中标,但是什么是价格?这需要一个很科学的定义,到底是你的初始投资,还是你的度电成本?20年内发电量跟实际的运行成本、资产成本的一个比值。所以说,度电成本将会成为低价中标的一个核心词,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定义。
远景在做一个什么事情?通过大数据也好,生命周期平台也好,我们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理性。比如大家谈到可用率,到底是时间可用率还是能量可用率,实际上真正能够反映风电效率的其实是能量可用率。
所以,在很多本质的概念上面,这个行业一定要达成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就坚定地坚持低价中标,但是这个低价是度电成本。
过去一年,给企业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或者企业做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取得了什么创新再或是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和业内分享的?
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曹志刚:我们的一个客户在内部聘请第三方做项目的后评估,并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因为靠一时的理论数据或者一时的承诺,很难保证这个产品在三五年或在项目运作周期里面的良好表现。当然,他选择的产品基本上单价都是最高的但度电成本是最少的。现在有一个难题,这在他们集团内部是不合规的,这也不是一个行业的规则。所以,我们呼吁把后评估作为一个刚性的评价机制导入进来。
17年来,每一次行业里面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其实都在促进行业的进步,这里面有2011年的脱网事件,还有机组的重大质量问题,行业内的飞车着火,以及每一次的质量标准升级,包括认证要求,以及现在面临的低价竞争。作为风电人要有一个信心,就是要让风电的资源比常规化石能源更有竞争力,这样我们的蛋糕才会更大。
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温建仁:开发商正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可利用率。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很多开发商表示比我们主机厂更懂风机,我感觉这不是太合理的。为什么呢?在参与招标的过程中,开发商往往都把我们的整个标书给解剖了,甚至到三级的零部件供应商都有指定配置。作为整机厂商,我们肩负着要把最优秀的风机呈现给业主这么大的责任,但是可能在二级甚至三级的配置上面,业主认为是最好的那个不一定就是在风机里表现最好的。
所以,我想提出这个建议,希望协会确实能够跟业主方有深入沟通,请业主更关心风机最优的表现。实际上,产品的责任是我们制造商的核心所在。我希望有一个建议或者倡议,能让我们自己规范起来并跟开发商和业主共同理解这个问题。
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震宇:自从我到风电行业,就碰到了价格问题。当时在特许权招标上,跳水的很多。实际上,可能当时对我们来说,价格已经是不保本的价格了,但是这么多年都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