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有中节能,就连实力更强的五大电力均未能避免弃风限电的厄运,记者当日走访达坂城多家企业发现,多家企业限电达到70%左右,处于运行状态中的机组寥寥可数。有电力企业员工介绍,即使运行中的许多风机,也是风电场的“标杆”风机。即主要用于风资源检测的风机,这些风机在限电情况下也不会停止工作。
开发商不可承受之重
对于经济结构单一的新疆地区来说,风电曾经是当地人眼中的骄傲,也是对外的谈资。由于风电上网补贴是中央政府给拨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会造成任何财政压力,发展风电,一方面拉动投资,另一方面,风电属于清洁能源,满足了省内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而且,在西电东送工程的推动下,达坂城清洁的电力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华中、华南诸多省份,渐渐的,风电成为撬动经济的引擎。
“失调发展从2005年开始,当时有规定说为保障电网安全,电网线负荷率达15%,新增项目就不上了,可是最后线符合率到30%,新项目也并未停滞。近三年,新增装机更是每年成70%的增速在增长。”一位当地风电企业从业者告诉记者。
一位达坂城从业10年的业内人士对此感受颇深:“从2005年开始,风电产业相对来说比较计划经济的,当时政府很是扶持,但是近些年,政府对新能源的态度在转变,不再是支持了,甚至有种‘绑架’的味道。”
据记者了解,在达坂城当地的电力系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诉求。一个企业想拿到路条,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风资源补偿费”或者“生态恢复费”。这个入场费最高时达到2000万元。但入场费概念十分模糊,有时候企业缴纳了才能获得路条,有时候在企业获得路条后,缴纳费用才能正式批复。而且获得后两年不开工,政府会将路条收回。而相关部门也并不会开具正规发票,只会给企业一个收据。有当地人士爆料:“这项潜规则在其它地区也普遍存在,但新疆尤为严重。由于没有正规发票,国企审计通不过,这些路条费成为了电力企业的‘坏账’。”最终形成这几年民企拿到项目越来越多,国企拿到手越来越少的趋势。
过去,达坂城的玩家主要是央企(包括地方国企),随着煤炭价格的下跌,不少煤老板也转型做了起“风电”。“我曾经在这见过一个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才50万元。一些有政府背景的老板,获得路条,没有开发能力,就将它们倒卖给需要路条的央企,一个5万千瓦风电项目的路条甚至能卖到2000万元,近些年,自治区政府管控很严,因此国企只能以控股的性质控股民企,而民企很愿意被控股,因为他们什么不做还能分红,但对于央企来说,却影响项目收益。”一位当地企业负责人表示。
国家发改委曾试图挽救这一扭曲的产业,其价格司酝酿于2015年6月30日实施新的风电上网电价,将第一类、二类、三类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降低2分钱,调整后的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49元、0.52元和0.56元。达坂城属于一类风资源区,但这项政策反而激发出新一轮的抢装潮,为了抢在新的价格落地之前享受下调前的上网电价,有业内人士爆料,新疆今年上旬的抢装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在乌鲁木齐,《能源》记者采访到了一家央企分公司的总经理,他一见到记者便大倒“苦水”。
“你不装,政府就找别的家装,然后把你直接拉到‘黑名单’。再想拿项目就没那么容易了。大家发电小时数都在集体下滑,但国企之间还有竞争,为了保障你装机比例不变,只能抢。”这位总经理无奈的表示。
由于很忙,他只给了记者一小时时间,因为接下来,他要赶去地方政府办公室,被“约谈”新项目路条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