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挪威国家能源公司宣布,其位于欧洲北海区域的Hywind Tampen浮式海上风电场首次实现供电。据了解,该风电场总装机规模为8.8万千瓦,是目前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浮式海上风电场,其首次发电意味着浮式海上风电技术距离大规模应用再近一步。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海上风电的开发已不再拘泥于近海,除挪威外,包括中国、英国等在内的海上风电开发大国都在布局开发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浮式海上风电这一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
离岸更远、装机更大
挪威国家能源公司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Hywind Tampen风电场是挪威首个浮式海上风电场,其所发电力将主要供位于欧洲北海地区的两个油气生产平台使用。一旦建成,该风电场预计将满足区域内油气生产所需的35%的电力供应。据悉,该浮式海上风电场计划安装11座浮式海上风机,今年内将至少竖起其中7座。
据了解,与传统的固定式海上风电场不同,浮式海上风电利用漂浮式平台,建设开发周期相对更短,对海床的破坏程度相对更小,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相对更友好。全球首座全容量投产的浮式海上风电场Hywind Scotland也是由挪威国家能源公司开发,最早于2017年投入运营。该风电场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开发水深为95米至120米。
业内普遍认为,当水深超过50米后,海上风电项目在地质勘测、施工建设等方面的成本都会有所提高,要进一步开发海上风能资源,浮式海上风电已是必然之选。
挪威国家能源公司的公开信息显示,此次投运的Hywind Tampen风电场离岸距离已经超过了140千米,建设水深达到260米至300米,不仅远远超过了目前作为行业主流的固定式海上风电场离岸50千米、水深50米以内的水平,同时也超过了此前的浮式海上风电项目。
多国发力、动力十足
有测算显示,全球近80%的可开发风力资源都集中在深海区域。这意味着,浮式海上风电仍有巨大的潜力待挖,同时凭借着在环保、开发范围等方面的多重优势,作为新兴技术的浮式海上风电开发蓝海已然显现。近几年来,除了挪威外,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也都相继开始尝试开发浮式海上风电。
英国作为最早开发海上风电的国家之一,曾公布了到2030年建设100万千瓦浮式海上风电的装机目标。2021年,该国浮式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接近5万千瓦,是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增速最快的国家。
今年9月,美国也宣布将大规模建设浮式海上风电,并立下了“到2035年建成1500万千瓦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白宫发布的声明称,到2035年,浮式海上风电的成本预计将在当前基础上下降70%以上,达到45美元/兆瓦时。
亚洲国家同样颇为看好浮式海上风电的前景。对日本来说,浮式海上风电带来了海上能源的开发机遇。受制于日本近海复杂的海床条件,日本固定式海上风电发展始终较为缓慢,但随着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的兴起,去年至今,日本多家企业都宣布将在日本远海区域建设浮式海上风电场。在我国,今年内,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也都开启了浮式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
多场景融合需求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已公布的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来看,多场景融合发展已成为浮式海上风电领域的一大趋势。
挪威国家能源公司在声明中指出,浮式海上风电场的开发,正是其实现油气生产板块降碳的重要一步。挪威国家能源公司勘探开发部门执行副总裁谢蒂尔·霍夫表示,Hywind Tampen浮式海上风电场不仅能够帮助降低油气板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更能够助力欧洲大陆用上低碳天然气,挪威大陆架板块有望从传统油气生产区转型成为全能源供应区域。有测算显示,挪威Hywind Tampen浮式海上风电场每年可帮助该区域的油气生产减排20万吨二氧化碳。
除了助力海上油气田减排外,浮式海上风电与制氢、渔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需求也日益增长。今年9月,欧洲氢气生产商Lhyfe宣布,在法国建成了全球首个浮式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预计每日绿氢产量将达到400千克。在我国,广东、福建两省都开展了“浮式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工作,推动“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发展模式。
全球风能理事会在其报告中指出,未来,全球浮式海上风电装机有望快速增长,尤其在各大油气生产商的支持下,浮式海上风电技术有望在2025年前后实现商业化。
不过,浮式海上风电市场虽热,但多家行业机构同时也指出,成本较高、政策未明等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走势。市场研究机构平安证券在其研报中指出,目前,浮式海上风电仍处于发展初期,要实现降本,风机单机容量的大型化、浮式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以及浮式基础等部件的优化设计将是可行路径。
行业研究机构 4C Offshore也提醒称,除了浮式海上风电供应链发展瓶颈外,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仍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和法规,政策缺失或延迟很可能导致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增长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