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一个500KW的小型风电机组,成本大约300万到500万不等,可以卖出800万到1000万的价钱,而且由于有70%的国产化设备的要求,当时只要能有产品下线的厂家,基本上都能拿到订单。”正是在这样狂热环境的刺激下,张励开始加快寻找合适的风电项目。
“我们开始想找一些产品相对成熟的厂家,但增资进入的门槛都是好几千万甚至上亿起,而且往往有几家甚至几十家投资机构在盯着互相哄抢,价格抬得很高,再三考虑之下,我们还是决定把目光放在还在试制阶段的公司。”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励终于成功投资了一家风电设备企业,“当时考虑到这家公司直接与海外公司合作,技术上相对会有保证些”。
热潮之后的尴尬
投资后过了大半年,产品终于下线了。然而,作为企业董事的张励还没高兴多久,麻烦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质量不稳定。由于风机直接引进海外机型,而中国的风场环境却与国外有很大不同。按照正常的情况,样机至少要经过春夏秋冬一年时间来进行测试,才能正式安装运营。然而,在交货期的压力下,只匆匆检测了两个月就开始了安装。
“由于内蒙古等地的风速比引进设备生产线的欧洲国家大很多,所以叶片很容易坏掉,加上一些国产的零部件很容易损坏。虽然卖风机有不错的利润,但加上后期的维护基本上就没钱赚了。”张励说。
很快,小型风机逐渐没有了市场,几乎所有的风电整机企业都在向大机型迈进,1兆瓦、2兆瓦、甚至3兆瓦以上。显然,不研制大机型就跟不上潮流,而要向大机型迈进就需要更大手笔的投资。
此外,由于风电设备企业越来越多,开始相互压价,利润已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加上电力设备回款比较慢,所以企业现金流一直很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张励又联合其他几家投资机构追加了上亿元的投资。
“其实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发现,企业赚钱很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加剧,利润越压越低,另一方面是后期更换零部件等维护成本特别大。”张励说,“这样算下来,没有大规模出货,也就是说没有进入发改委特许招标名单的企业根本就没法赚到钱。而且由于企业多次融资,我们当初投资的股权也被稀释了很多。”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挤进发改委的特许招标。”张励说,只有挤入特许招标的企业,或许才能成为此次洗牌后能够剩下的20%,“否则可能就只能等着更强势的企业来整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