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的海上风电迅速发展持相同谨慎态度的还有“973”计划风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卫东。结合不久前对欧洲风电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考察,他提出,发展海上风电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2009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的文章《江苏省发展海上风电不能急于求成》中报道,江苏省近海风电场规划和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开始,按计划,到“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建成海上风电80万千瓦装机。根据测算,江苏近海海域风电可开发面积3600平方公里,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800万千瓦,而且风功率密度比陆上大25%-30%,可安装单机容量2000千瓦以上的风电机组。全省海上风电年发电量超出陆地30%-50%。文章强调指出,要将海上风能这种潜在资源变成现实财富,需要时间、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如今正面临两大世界性难题:其一,全球还没有研发出专用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其二,电网难以承受海上大规模风电场的巨大电能。正由于存在这两大瓶颈,江苏省发展海上风电不能急于求成。
事件三:海南建设大型浮海风力发电场的设想
2007年4月3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鲍亦和在海南大学作《以海风代煤,以海风代油,发展经济实惠的浮海风电场》报告时,提出“海南建设大型浮海风力发电场的设想”。他表示,海南拥有二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管辖权,海南风力资源丰富,初步预计海风发电容量达二十亿万度。
鲍院士说,中国海上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初步估计,如把中国沿海二百海里以内的海上风能资源变成绿色电能资源,可供全国现用电量十倍以上。他已正式向海南省政府提出发展浮海风电的建议,前期在海南周边海域建设一座二万千瓦的示范性浮海风电场,同时美国浮海风电公司拟在海南建立浮海风电研发和生产基地。
鲍亦和教授的设想一提出,便受到中国能源界,尤其研究海上风能领域的专家的关注。隔日,一位业内专家向搜狐科学表示,中国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刻不容缓,但由于深海风电技术比近海还要复杂,尚处于研究阶段,所以近期我国海上风力发电的主要目标是开发近海风能资源,而对于深海,宜先建设小规模的研究型深海风电场,然后再大型化可能比直接建大型工程的风险要小一些,鲍亦和的设想大胆,但海南建大型浮海风电场不实际。他表示,海上风电技术比陆上更为复杂。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海上风电场均为近海风电场。而深海风电技术比近海还要复杂,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还没有见到示范工程。
事件四:上海市东海大桥10万千瓦风电场建设
2006年11月22日至24日,上海市东海大桥10万千瓦风电场投资业主的招标评标工作在上海举行。国家计划通过上海市东海大桥10万千瓦风电场建设,将掌握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海上风电场设计和施工技术,培养和锻炼海上风电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积累海上风电建设的经验;同时,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海上风电有关技术进行专题研究,逐步建立海上风电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为我国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4]。
我国“海上风电大跃进”持续数年,仍无法穿越设备核心研制技术薄弱这座冰山。因此,“发展海上风电技术刻不容缓”的观点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
三、发展海上风电技术刻不容缓
——贺德馨对《商务周报》说,“目前远远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条件。除资源普查外,海上风电机组和海上风电场建设工程中也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攻克。”他分析说,“按照科学的研制程序,一般海上风电机组样机要先在陆上试运行后再到海上,而且从样机运行到投入生产需要一年的时间。风电机组是高新技术。现在有的企业对这一点认识还不够,认为技术可以用钱买得到,但是像任何高新技术一样,风电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