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会议(COP15)于12月7日正式在丹麦哥本哈根拉开帷幕,中国领导人将带着“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愿性减排承诺参会。
也许COP15最后并不能取得预期中的效果,但我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承诺以及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规划,无疑将推动国内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市场对“低碳经济”本身的关注,也将从“概念”炒作实现向效益的转变。
上市公司融资“卡位”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做过这样一个推算:中国构建绿色经济需要在未来20年投资约40万亿元。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兴起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更何况低碳经济一出现就“身价不菲”。
当然,其中的机遇也十分诱人。企业一旦在起步阶段先人一步,形成规模、技术上的壁垒,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就至少成功了一半。上市公司显然深谙此道,凭借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抢先进入低碳经济发展的“烧钱”期,利用二级市场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热衷,开始为分享低碳盛宴而打算。
Wind统计显示,截至12月7日,两市拥有与“低碳”相关概念的233家上市公司中,有45家公司年内公布再融资计划,除2家公司已经决定停止实施外,有39家公司准备定向增发,1家公司公开增发,3家公司打算配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约550亿元。
根据上述公司的再融资预案,除个别公司向大股东收购资产或用于其他业务投资,拟募集的资金大部分都将投向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
上海电气(601727)拟融资不超50亿元投向核电、风电等建设项目;天威保变(600550)募资近32亿元用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和两个多晶硅项目;广汇股份(600256)募资不超25亿元建设年产120万吨甲醇/80万吨二甲醚(煤基);航空动力(600893)计划募资20亿元投入的项目中,包括QC280/QD280燃气轮机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斯特林太阳能发动机生产及示范工程项目;吉电股份(000875)增发募集20亿元用于白城电厂2×60万千瓦“上大压小”,以及长岭两个风电场工程。
另外,今年以来,已经有19家“低碳”概念公司实施了再融资,其中15家公司为定向增发,3家公开增发,1家配股,合计募集资金约280亿元。这些资金同样大部分都投向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如华电国际(600027)的水电、超超临界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东方电气(600875)的清洁高效锅炉燃烧技术实验中心和百万千瓦核电常规岛技改项目,以及海陆重工(002255)新建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及核电承压设备项目等。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虽然没有进行再融资,但已经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向低碳经济领域。盾安环境(002011)就打算斥资18.82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泰豪科技(600590)配股融资项目与低碳关系不大,但公司通过与新奥等光伏企业的合作,将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到建筑节能整体解决方案中,开辟新能源发电的新途径。
一位投资人士认为,低碳领域的机会已经不再是概念上的炒作,很多企业通过投资这个领域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我国碳排放指标逐步落实,这些企业还将有更大的机会。
催生新商业模式
在新奥集团“掌门人”王玉锁看来,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下,新奥需要从一个新能源制造企业开始转型,以掘金低碳领域。11月下旬,当以提供城市燃气为主业的新奥集团宣布与IBM合作时,一个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兴商业模式也随之受到广泛关注——节能环保工程外包。
长城证券的分析师认为,企业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进行外包,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设施特许经营,将成为后续政策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重点支持对象,鼓励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移交-运营-移交(T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
新奥集团总裁王瑛认为,目前中国一些传统产业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比较高,但中国不会轻易放弃其中的优势产业。而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会促使中国继续推动“节能减排”。中国企业购买能源服务商所提供的“节能减排”方案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