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实施节能减排已初见成效。2006~200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了10.08%。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钢铁、石化、电力等高耗能行业产能收缩,实现“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实现低碳发展还面临着经济紧缩带来的资金、技术和发展压力。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借助绿色投资和绿色建设促进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的战略转型,将会有助于带动未来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议中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为了实现低碳转型,中国需要采用更严格的环境和技术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力度,以加速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中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向低碳就业的转型。
三、中国主要行业低碳发展与就业的总体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探讨就业效应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投入产出方法、CGE模型等;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微观分析,包括企业调研,专家评估等。本研究采用历史趋势分析估算了节能减排政策的总体就业效应,在行业案例研究中,采取企业调研和统计预测测算了典型行业的就业影响。研究中采用了以下主要指标:
①碳生产力:指单位碳排放产出的GDP,行业碳生产力是行业增加值与碳排放总量的比值。
②能源强度:即单位GDP能耗,指的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总量;行业能源强度是指单位行业增加值所对应的能源消耗量。
③碳就业率:指单位碳排放所对应的劳动力投入,或行业每增加单位就业数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
主要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①碳生产力(万元/吨)=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总量=∑i1GDP/∑i1∑i1(Eijej)
②行业能源强度(吨标煤/万元)=能源消耗量/行业增加值=Ei/GDPi
③行业碳就业率(人/吨)=行业就业数/行业CO2排放=Li/∑i1(Eijej)
其中,GDP指国内生产总值,GDPi是第i个行业的增加值,L是就业人数,E是能源消耗量,i是第i个行业,j是第j种能源类别,Eij是第i部门消费的第j种能源类别的碳排放因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择8个主要行业进行能源、排放与就业的分析,包括农业(农林牧副渔),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煤气和水等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
(二)主要行业就业与排放相关指标分析
1.中国主要行业就业、产值及劳动生产率比较
中国经济活动总人口从1950年初的1.1亿人,增长到2007年的7.8亿人。在此期间,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07年的40.8%,减小了一半左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增加,1994年之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经济部门(见图1)。
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虽然不到30%,但是产值贡献却占到将近一半左右。第三产业的产值贡献率在80年代中期超过农业比重,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保持在40%左右的贡献率。这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经济结构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产业演进的规律开始发生作用。
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看,最快的是工业部门,从1985~2007年增长了9倍多,这主要得益于近些年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推动。其次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行业,劳动生产率有一定提升。农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尤其是其他服务业的生产率近些年甚至略有下降,这说明该行业内部的升级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出能力较高的高端服务业的比重,如技术开发、咨询、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