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低碳发展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初步研究

低碳发展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初步研究

2009-12-12 来源:互联网 浏览数:2936

  2.主要行业能源强度的比较

  低碳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碳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持续下降。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碳生产力不断提升,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尤其是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最为显著,20多年间下降了3倍多,其次是交通运输行业和建筑行业(见图2)。研究表明,1980~1990年中国能源强度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导致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企业重组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源结构优化带来的结构效应等。2003年后能源强度趋于平稳甚至有所反弹,原因在于大量的重复建设与投资冲动降低了投资效率,同时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上升,尤其是汽车、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造成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行业的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是有较大差距的。间接能源消耗指的是某一行业单位增加值的产出所需要消耗的中间产品中蕴含的能源,既包括行业本身的能源消耗,也包括所有上游行业给该行业提供原材料所消耗的能源。以建筑业为例,该行业2005年的直接能源消耗强度很低,但是由于其对上游钢材、水泥等高能耗建材产品的需求,使得其间接能源消耗需求远高于直接能源消耗。可见,只有通过比较行业的内涵能源(embodied energy)内涵能源是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所有能源,包括生产、运输、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才能真实地反映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造成的能源消耗的关联效应。

  3.主要行业碳就业率的比较分析

  碳就业率指标是通过分析特定行业的劳动力投入与能源投入之间的内在比例关系,以探讨某一行业单位就业所对应的碳排放水平,旨在为低碳发展背景下制定行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由表1可见,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碳就业率远高于第二产业,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投入的需求远大于对能源投入的需要,即所谓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消费型服务业相比生产型服务业具有更高的碳就业率,例如,同样增加1吨碳排放,工业部门能够带动的就业岗位只有0.08个;交通运输等行业能够带动4.02个就业岗位;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可增加11.26个就业岗位;而其他服务业(如社会服务业,技术咨询服务业等)可增加27.77个就业岗位。

  通过对各行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发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能源消费与吸纳就业的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服务业与农业的碳排放相对较低,工业属于典型的高排放行业。考虑到综合经济产出效率,则各行业内部还存在着很多具体差异,例如采矿业和交通运输行业都具有高碳排放、高产出效率的特点;制造业、电力行业和建筑业属于高碳排放、较低的产出效率;第一产业整体上属于低碳和低产出效率,但其内部的产出效率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例如某些生态农业、林副业可能是低碳、高产出);服务业整体上表现出低碳、高产出的特点,但是其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技术开发、研究咨询、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新闻出版等服务业一般具有低碳、高产出的特点,但是以消费为主的服务业如住宿餐饮、旅游业等往往也是能源需求较多的行业。此外,某些行业可能因为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的原因,在一段时期内体现为高排放高能耗行业,但是通过提高碳效率和低碳技术也能够成为低碳行业。可见,对于具体行业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制定相关政策。

  (三)节能减排政策对主要行业的就业影响分析

  以能源消耗反映特定行业对能源投入的需求水平,能源强度作为体现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指标,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可以测算中国主要行业的能源强度、能源消耗与就业变动的内在联系。选择8个主要行业进行计量分析,其中有4个行业的计量模型通过了有效性检验(分析过程从略)。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①工业行业的就业对该部门能源消耗的弹性为1.2,即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每增加1%,就业人数会相应增加1.2%左右,这说明工业部门能源投入与劳动力要素可能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②建筑行业就业的能源弹性为-0.17,即能源消耗水平每增加1%,就业会相应减少0.17%;建筑行业具有某些生产型服务业的特点,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使得该行业能够更多利用技术设备与能源投入,并可能替代部分就业。③交通运输行业的就业与能源强度具有负向的关联,弹性为-0.62,表现为行业就业随着能源强度的下降而有所增加,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同时行业成本降低导致的收入效应使得就业也随之增加。④其他服务业的就业与能源消耗量呈现正向变动关系,能源弹性为0.89,即能源消费每增加1%,其他服务业的就业增加0.89%。作为终端消费部门,能源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及能效提高,一方面意味着服务业的能源成本降低,产出效率提高,推动行业发展,并增加就业规模;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效应,其他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与增加就业带来的收入效应,能够大大促进对生产型与消费型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刺激其他服务业中的技术咨询、金融保险、科教、文化、出版、娱乐等产业的需求增加和就业扩大。

  节能减排对于工业行业造成的直接就业影响更为显著和直接,而其他行业在趋势分析中表现出不同的能源就业弹性,其内在的就业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基于上述分析,拟以工业行业为例,初步测算2005~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后,工业行业总计损失的就业数目。

  首先,基于权威机构对于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长情景的预测,计算2009~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各行业增加值,如表2所示参考国家信息中心和世界银行等预测,将2009年和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均定为8%。三次产业结构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对低碳发展情景的预测。

  根据历史数据的分析可知,1985~2002年,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年平均下降水平为1.91个百分点,可将此作为未采取节能减排政策之前的正常技术进步水平。则工业行业实现节能减排20%的目标,意味着与未实现节能减排措施的基准情景相比,每年需要使能源强度多下降2.49个百分点。假设基准情景与节能减排实现情景在目标年的行业增加值不变,则相当于使2010年的能耗总量与2005年相比应当总计下降12.45%,相当于节约19857万吨标煤。基于工业行业的能源就业弹性为1.2%推算,则可得到2005~2010年,工业行业总计损失的就业数约为153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306.8万人。与金融危机给中国进出口部门造成的就业影响相比,这一数字不到前者的1/2郭菊娥等在2009年研究测算了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因出口下降而导致2008年中国直接就业人数约减少792.7万人。可见,金融危机导致的进出口变动与节能减排政策对于中国的就业影响效应都较为显著。。从短期来看,节能减排增加了工业部门和传统能源部门的投资与就业压力。然而,从长期来看,通过采用先进的能效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能够从整体上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碳交易标准:大生意帷幕正在拉开
阅读下文 >> 大功率海上风机 两三年内成主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4397&page=5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