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9年1月国家林业局发布的“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中的森林管护标准定额(每人每年管护150公顷)核算。
从上述分析可见,积极开展造林行动,发展碳汇林业,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岗位,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为了顺利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一)积极发展低碳型服务产业
与能源、资本密集的制造业相比,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中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约为55%,在全球处于高水平,但服务业的比重还有待提升。针对中国农业人口多、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结合社会经济各部门发展的规律,积极发展第一产业(如林业、农副产业等)和第三产业(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不但可以吸纳更多的城乡就业人口,增加收入,刺激国内家庭部门的需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从而促进就业和低碳化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
(二)推动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协同发展
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划分只是相对的。社会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三大产业的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低碳部门往往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以风电为例,其生产、制造、设计、研发、运输、销售等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发电、设备制造、钢铁、冶炼、技术研发、维护服务等,风电企业自身带动的直接就业远远小于其相关行业带动的间接就业。因此,向低碳就业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通过绿色投资促进低碳就业
行业发展现状对就业的贡献不同,行业的未来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潜力变化也较大。低碳经济领域各行业的自身发展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不同。通过对林业、电力企业的调查发现,碳汇林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后对就业的净效应为负,但是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生物燃料、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先行试点,分步推广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很少,建议先在部分地区和典型行业(企业)开展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出台全国性的促进低碳就业的政策措施。